

1.
動詞
害怕;恐懼。
1.
亦作“愳”。
2.
恐懼;害怕。
1.出自《詩·小雅·谷風》將恐將懼,維予與女。
2.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3.出自《水滸傳》武松點頭道:“不須分咐,我已省得了。再著兩個來,也不懼他。”
4.出自《長江組歌·大風大浪》長江雖大,我們無所懼!
3.
戒懼。
1.出自《書·呂刑》朕言多懼,朕敬于刑,有德惟刑。
2.出自《管子·小稱》有過而反之身則身懼,有善而歸之民則民喜。往喜民,來懼身,此明王之所以治民也。
3.出自《論語·述而》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4.
憂慮。
1.出自《孟子·滕文公下》世衰道微,邪說暴行……孔子懼,作《春秋》。
2.出自《題〈歐陽生哀辭〉后》凡愈之為此文,蓋哀歐陽生之不顯榮于前,又懼其泯滅于后也。
3.出自《晉人麈·捏骨相》見油簍微破,懼其溢也,別以他簍過之。
5.
恐嚇;威脅。
1.出自《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2.出自《左傳·莊公十九年》吾懼君以兵,罪莫大焉。
3.出自《毛穎傳》蒙將軍 恬,南伐楚,次中山,將大獵以懼楚。
6.
病。
1.出自《方言》懼,病也。
2.出自《漢書·張安世傳》安世瘦懼,形于顏色。
7.
通“瞿”。驚視貌。參見“懼然”。
1.出自《莊子·庚桑楚》老子曰:“子何與人偕來之眾也?”南榮趎懼然顧其后。
2.出自《漢書·惠帝紀贊》聞叔孫通之諫則懼然。納曹 相國之對而心說,可謂寬仁之主。
3.出自《后漢書·楊厚傳》母知其旨,懼然改意,恩養加篤。
1.謂山中草木枯萎。
1.極言年代久遠。
1.五代時一種用膠泥燒制而成的劣質錢。
1.《書.旅獒》"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的節縮。喻功敗垂成。
1.傳說中的山中獨腳怪獸。
1.山柰的別名。
1.山間的聲音。
1.山中的霧氣。
1.漢代宿衛郎。凡能出錢供宮中財用者,則給以文書,允許出宮購物。此郎官稱為"山郎"。
1.山中人家釀造的濁酒。
1.見"山樂官"。
1.鳥名。
1.古代刻有山云圖紋的盛酒的祭器。也稱"山尊"。
1.山腰。
1.山楂的變種。其果實比山楂略大。
1.象高山一樣屹立不動。
1.偏僻地區的小吏。
1.晉山濤為吏部尚書,善甄拔人才◇以"山吏部"借稱善于甄拔人才之官。
1.舊時西南山區民間約定的懲處條例。
1.栗的一種。子實較板栗稍小,可食。
1.山中棚屋。
1.指登山穿的木屐。
1.泛指封建時代以描述山林景物為主的講求駢偶格律﹑堆砌典故詞藻﹑內容晦澀的文學作品。
1.山神。
2.山間出產的珍異食物。
3.昆蟲名。
1.連綿的高山。亦泛指山岳。
1.山岳。
2.帝王或皇后的墳墓。
3.借指本朝先帝。
1.諸侯帝王死亡的委婉語。
1.亦作"山溜"。
2.山間向下傾注的細小水流。
1.杜鵑花的別名。
1.指古代袞服或旌旗上的山﹑龍圖案。
2.借指繡有山﹑龍圖案的袞服。
1.蜥蜴的異名。
1.盛茶葉果品之類山貨的竹器。
1.山丘。
2.古代指祁連山和隴西一帶地方。
1.山丘。
1.山間樓房。
2.高樓。
3.臨時搭建的彩飾樓棚。
1.山中的計時器。晉慧要在廬山立十二葉芙蓉于泉水中,因流轉動,以定十二時。見南朝梁慧皎《高僧傳.釋道祖附錄.慧要傳》。
1.山地。
1.羭的別名。
1.駱駝的謔稱。
1.山間村落。
由若干條線狀延伸的相鄰山嶺組成的山體。如中國的陰山山脈、昆侖山脈等。
1.舊指居住在山間的南方某些少數民族。
1.即豹貓。哺乳動物。外形與家貓相似。尾巴較粗。毛棕黃﹑灰黃或橙黃。背上有暗色虎斑。常棲森林巖穴間,性兇猛,食小鳥﹑野鼠等,有時也食家禽。毛皮可制衣物。
1.方言。老虎的別稱。
1.山中可供食用之物。
1.方言。圓頂的小山頭。
1.如眉的山形。
1.傳說中的山中精怪。如山魈之類。
1.亦作"山甿"。
2.山民。
1.見"山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