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逮捕或扣押。
2.
形容詞
束縛;約束、顧忌。
3.
動詞
限定、限制。
4.
動詞
不知變通;不靈活。
1.
制止;禁止。
1.出自《管子·君臣下》此止詐、拘奸、厚國、存身之道也。
2.
逮捕;囚禁。
1.出自《書·酒誥》群飲,汝勿佚,盡執拘以歸于周,予其殺。
2.出自《晏子春秋·諫下一》景公借重而獄多,拘者滿圄,怨者滿朝。
3.出自《元史·廉希賢傳》至元初,北部王拘殺使者。
4.出自《紅樓夢》彼時雨村即拘原告來審。
5.出自《催糧差》縣政府就把未來完糧的戶口,隨便挑一些,寫成一張單子,并且出一張拘人的票。
3.
束縛;拘束。
1.出自《孫子·九地》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斗。
2.出自《史記·太史公自序》嘗竊觀陰陽之術,大祥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所畏。
3.出自《寄王逢原》詩我方官拘不得往,子有閑暇宜能來。
4.出自《紅樓夢》我們奶奶不玩,把兩個姨娘和姑娘也都拘住了。
4.
局限;限制。
1.出自《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
2.出自《奉和襲美酒中十詠·酒泉》味既敵中山,飲寧拘一斛。
3.出自《己亥雜詩》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
5.
拘泥;固執。
1.出自《漢書·藝文志》及拘者為之,則牽於禁忌,泥於小數,舍人事而任鬼神。
2.出自《諮目七》拘此數節,則往往累日不決,致失機會。
3.出自《隋唐演義》張公真是文武全才,不但善戰,又極善謀,行兵不拘古法,隨機應變,出奇制勝。
4.出自《憶書》傳其事者甚以為拘。然古道日漓,得此一老,亦可以諷矣。
5.出自又如:不拘形跡。
6.
抽搐。
1.出自《素問·生氣通天論》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
7.
召;征。參見“拘集”、“拘賣”。
1.出自《元代白話碑集錄·一二五八年忽必烈圣旨》俺每拘集至,和尚先生每對面持論過。
2.出自《水滸傳》因此登州知府拘集獵戶,當廳委了杖限文書,捉捕登州山上大蟲。
3.出自《東周列國志》原來舟之僑是虢國降將,滿望重用立功,卻差他南河拘集船只,心中不平。
4.出自《夢溪筆談·官政一》陜西顆鹽,舊法官自般運,置務拘賣。
5.出自《清波雜志》元豐間駕往國子監,出起居,有旨人賜酒二升,諸齋往往置以益之,曰:“奉圣旨得飲。”遂自肆,致有乘醉登樓擊鼓者;因是遇賜酒即拘賣,以錢均給。
8.
節拍。
1.出自《詞品·虞美人草》《益州草木記》云:雅州名山縣出虞美人草,唱《虞美人》曲,應拘而舞。
9.
斬斷的枯樹枝。一說近根盤錯處。
1.出自《莊子·達生》吾處身也,若厥株拘;吾執臂也,若槁木之枝。
10.
指拘守;約束。
1.出自《儒林外史》古人云:老不拘禮,病不拘禮。
2.出自《珠江名花小傳·鳳彩》然為假母所拘,恒怏怏不得志。
11.
常與“不”連用,猶不論,不管。
1.出自《后漢書·順帝紀》其有茂才異行,若顏淵、子奇,不拘年齒。
2.出自《古今小說·臨安里錢婆留發跡》〔錢鐐〕殺牛宰馬,大排筵席,遍召里中故舊,不拘男婦,都來宴會。
3.出自《老張的哲學》你要有意存錢,不拘數目多么小,我可以幫你忙。
1.舊時指以男色侍人者。
1.指清末開始所鑄銀元。因中央有蟠龍紋,故稱。
2.泛指銀元。
1.借指龍身。
2.琴名。
1.亦作"龍耀"。
2.古代神話傳說中有神燭龍,張開眼睛,便能使天下光明。亦有謂其駕日﹑銜珠或燭◇因以"龍曜"指日光。
3.指光耀﹑光輝。
4.膽神名。道教以為五臟俱有神。
1.見"龍曜"。
1.龍所在之野。借指中國。
1."魚龍夜"的省稱。指秋日。
1.天子的袍服。
2.喻指蓋屋的茅草。
1.舜的名臣龍和伯夷的并稱。
1.皇帝坐的椅子,御座。
1.謂賢人隱逸。
1.龍舟。
1.帝王的輔相。
2.指東南方。龍,指東方蒼龍七星;翼﹐代表南方朱鳥七星。
1.指裝有龍頭形狀鋪首的甕城的門。
1.龍鳴。亦借指大聲吟嘯。
2.形容簫笛類管樂器聲音響亮。
3.形容聲音深沉或細碎。
4.形容語聲洪亮。
5.喻指君主的號令。
1.于琴尾端,用以承弦者。
1.皇裔。
1.指龍旗。
1.即龍鯉。一說指鯢魚,人魚。
2.古國名。
3.道教符箓。
1.指魚龍雜戲。
1.高大軒敞的車輿。
2.由龍拉的車輿。
3.天子的車輿。
4.借指皇帝。
5.指皇帝的統治區。輿,輿地。
1.龍旗。借指皇帝。
1.雷陣雨。
1.亦作"龍御"。
2.《太平御覽》卷三引《淮南子》"爰上羲和,爰息六螭,是謂懸車。"注"日乘車,駕以六龍,羲和御之。日至此而薄于虞泉,羲和至此而回。六螭,即六龍也。"后因以"龍馭"指太陽。
3.指天子車駕。
4.借指皇帝。
5.謂君臨天下。 6.婉詞。謂帝王去世。
1.見"龍馭"。
1.深淵。古人以為深淵中藏有蛟龍,故稱。
2.古劍名。
1.見"龍圓"。
1.亦作"龍元"。
2.即龍洋。
1.指龍駕的車。
1.喻王者興起。語本《易.干》"見龍在田……或躍在淵。"
2.喻縱橫馳騁,奮發有為。
3.飛駛貌。
4.騰飛貌。
1.喻高舉遠逝。
1.天之之柩。
1.見"龍藏"。
1.澤蘭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三.澤蘭》。
1.龍形紋。
2.奇麗的辭藻。
1.龍宮。
1.畫有龍的旗幟。
1.飾刻龍形的酒盞。
1.本謂陰陽二氣交戰。《易.坤》﹕"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后遂以喻群雄爭奪天下。
1.同"龍爭虎斗"。
1.見"龍血玄黃"。
1.喻戰爭激烈。
1.龍紋;龍形。
2.指龍旗。
3.皇帝的儀仗。唐溫庭筠《湖陰詞》"白虬天子金閎铓,高臨帝座回龍章。"亦借指皇帝。
4.指得專征伐的大將之旗。
5.畫或繡龍之服。天子之服。語出《禮記.明堂位》"有虞氏服韨,夏后氏山,殷火,周龍章。" 6.袞龍之服和章甫之冠。 7.喻不凡的文采﹑風采。 8.對皇帝文章的諛稱。
1.不凡的儀表風采。
1.喻文采炳煥。
1.對帝王的文章﹑詔書﹑敕令的諛稱。
2.指道教的符箓。
1.酒杯。借指美酒。淥,同"醲"。
1.清波。
1.清澈的池塘。
1.清澈回旋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