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用鹽醋等調料腌制而成的肉醬。
1.出自《周禮·天官·膳夫》凡王之饋,食用六谷……醬用百有二十甕。
2.出自《太平御覽》郫縣子魚,黃鱗赤尾,出稻田,可以為醬。
3.出自《遼史·禮志六》兔肝為臡,鹿舌為醬。
2.
用麥、面、豆等發酵制成的調味品。
1.出自《論語·鄉黨》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2.出自《玉壺春》早晨起來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3.出自《兒女英雄傳》有了面,有了豆子,有了芝麻,連作醬,磨香油,咱自家也就弄了。
3.
將魚、肉、蔬、果搗爛制成的糊狀食品。
1.出自《七發》熊蹯之蠕,勺藥之醬。
2.出自《岳陽樓別竇司直》詩中盤進橙栗,投擲傾脯醬。
4.
泛指糊狀物。
1.出自《麻雀》沒有紙和筆,在平常,我們把肥皂作成醬,很勻的涂在粗糙的草紙上,干了的時候,紙面會平滑得像油印用的蠟紙一樣的。
5.
用醬或醬油腌制、浸漬。
1.出自《北京人》文彩由書齋小門走進,手里拿著一支沒點的蠟燭和一副筷子,一碟從稻香村買來的清醬肉、醬黃豆之類的小菜。
6.
攪混;沾染。
1.出自《彷徨·高老夫子》我輩正經人,確乎犯不上醬在一起。
2.出自《海濤集·流沙六》我腳上穿的是一雙膠鞋,昨天落水,醬上了污泥,穿在腳上滿不舒服。
1.壓紙文具的一種。猶鎮紙。
1.官署名。唐武德四年于門下省置修文館,九年改為弘文館。神龍元年避孝敬皇帝(李弘)諱改為昭文館。置學士,掌詳正圖籍,參議朝廷制度禮儀,教授生徒。武后垂拱后,以宰相兼領館務,號館主;給事中一人判館事。宋承唐制,以上相為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學士﹑直學士不常置,直館以京朝官充任,掌書籍修寫校讎之事。參閱《新唐書.百官志二》﹑《宋史.職官志一》﹑宋程俱《麟臺故事.官聯》。
1.謂致力于武備。
2.顯揚武威。
3.古舞名。
4.隋唐時的政權名。在今中亞阿姆﹑錫爾兩河流域,有康﹑安﹑曹﹑石﹑米﹑何﹑火尋﹑戎地﹑史,均為康居之后。其先康王舊居祁連山北昭武城,被匈奴所破,西逾蔥嶺至兩河流域,子孫繁衍,分王九國,并以昭武為姓,示不忘本,總稱昭武九姓。參閱《隋書.西域傳.康國》。
1.清楚;明白。
2.光亮,光耀。
1.昭雪;洗清。
1.明白清楚。
1.宣揚孝道。
1.清政府為償付對日賠款于1898年發行的國內公債。
1.星名。
1.猶體恤;優恤。
洗清冤屈、誣枉平反昭雪。
1.光明廣布。
1.明顯的證驗。
1.歲時名。十干中癸的別稱,用于紀年。
2.漢宮殿名◇泛指后妃所住的宮殿。
1.謂光輝普照,為眾所仰。
1.光耀。
1.光明美好。
1.應驗;相應。
1.顯耀功勞。
1.古澤藪名。在今山西省祁縣西南﹑介休縣東北。是《周禮.夏官.職方氏》的并州藪,《爾雅.釋地》的十藪之一?!秴问洗呵铩纷鞔笳?,《淮南子.墬形訓》作昭馀,都是九藪之一?!稘h書.地理志》改稱"九澤",《水經注.汾水》稱近鄔縣(今介休縣東北)者為鄔澤,俗名鄔城泊,近祁縣者為祁藪。唐宋時只有鄔城泊見于記載,并日漸涸塞。元初在祁縣東南浚得細水溉田,稱為昭馀池,此后時塞時溢。
1.唐代女官名。為九嬪之一。唐承隋制,于后妃下置昭儀﹑昭容﹑昭媛等各一人,正二品。見《舊唐書.后妃傳序》。
1.見"昭彰"。
顯著;彰明功業昭彰|罪惡昭彰。
①明亮;光明爛昭昭兮未央。②清楚;明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謂寶龜。
1.亦作"昭晣"。
2.光亮。
3.清楚;明顯。
1.見"昭晢"。
1.彰明福祿。
1.明潔的品質。
2.指箭靶所畫之地。
1.顯示忠信。
1.明顯;顯著。
2.光耀。
1.顯揚祖先。
1.聲音嘈雜。
1.猶喧嘩。多表示不滿。
1.象聲詞。鳥蟲鳴聲。
1.鳥名。即鷦鷯。
2.象聲詞。鳥蟲鳴聲。
擬聲詞燕雀啁啾|絲管啁啾。
1.嘲謔。
1.形容聲音煩雜而細碎。
形容聲音繁雜細碎d062<啁哳而悲鳴。
1.象聲詞。禽鳥鳴聲。
1.啰嗦多言。
1.形容語言難懂。
1.添補;補償;補充。
1.見"找碴"。
1.亦作"找茬"。
2.找岔子。
1.見"找岔子"。
1.亦說"找岔兒"。
2.故意挑毛病。
1.補加價款。
1.即笊籬。用竹篾﹑柳條﹑金屬絲等編成能漏水的杓形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