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較濃的液體。
2.
動詞
用米湯或粉漿等浸潤紗、布、衣服等,使干后平整硬實。
3.
名詞
特指稻麥等植物在成熟過程中果實顆粒里的液狀物質。
1.
古代一種微酸的飲料。
1.出自《詩·小雅·大東》或以其酒,不以其漿。
2.出自《周禮·天官·酒正》辨四飲之物:一曰清,二曰醫,三曰漿,四曰酏。
3.出自《史記·魏公子列傳》薛公藏於賣漿家。
4.出自《醋葫蘆》俗話孟婆湯,既非酒醴又非漿。
2.
汁液。
1.出自《楚辭·招魂》胹鱉炮羔,有柘漿些。
2.出自又如:豆漿,米漿,樹漿。
3.
指水或其他食物湯汁。
1.出自《貧也樂》詩黃埃赤日長安道,倦客無漿馬無草。
2.出自《古今小說·窮馬周遭際賣??媼》恰好王媼說起馬秀才,分明是饑時飯,渴時漿,正搔著癢處。
3.出自《池北偶談·談異七·鬼粥硯》叟已候門,見王曰:“渴乎?有漿可飲。”
4.
衣物洗凈后,浸以米汁,干后使之平挺。
1.出自《日長三十韻寄趙賓》敗絮薰還曝,麄??洗更漿。
2.出自《西游記》你且放心,與我們漿漿衣服,曬曬關文。
5.
粘著。
1.出自《鶯歌海》那木車輪揚起的塵土、沙粒和牛尾巴濺起的污水、稀爛糞便,不斷地飛到人的臉上、頭發里和衣領里,和汗水一道漿著了。
6.
借指賣漿之家。
1.出自《莊子·則陽》孔子之楚,舍於蟻丘之漿。
1.形容神情嚴肅﹐態度生硬。
1.猶鐵鏈。
1.指古代車飾之鐵制雜具。《墨子.備城門》﹕"諸藉車皆鐵什。"于省吾《雙劍誦諸子新證.墨子四》﹕"此言鐵什﹐謂藉車車飾之雜具﹐皆以鐵為之也。自近世出土之車飾征之﹐東周以上﹐車飾無用鐵者﹐以鐵飾車﹐當自戰國時。"一說謂用鐵包在外面。岑仲勉簡注﹕"什﹑鎒字通用﹐鐵什即……鐵鎒﹐謂用鐵包外。藉車有柱埋地﹐則不過借'車'為名﹐與普通車迥異﹐孫(孫詒讓)以鐵什為纂﹐其義可能相通﹐于以為車飾雜具則誤。"
1.鐵礦石。
2.鐵和石。比喻堅定不移。
1.同"鐵石心"。
1.喻秉性剛強﹑不易動感情的人。
1.猶言鐵打心腸。
1.猶言鐵打心腸。
1.見"鐵石心腸"。
1.結實﹔健壯。
2.踏實﹐內心充實。
1.指遮蔽全身的鐵甲。《韓非子.內儲說上》﹕"矢來無鄉﹐則為鐵室以盡備之。"舊注﹕"謂甲之全者﹐自首至足無不有鐵﹐故曰鐵室。"一說﹐謂以鐵為室。陳奇猷集釋﹕"鐵室﹐謂以鐵為室﹐如此﹐則四面皆有屏蔽﹐不患矢來矣。"
1.古代兵器。鐵制﹐長柄﹐一頭有棱。
1.見"鐵樹開花"。
鐵樹多年才開花一次。形容事情極為稀少罕見;也比喻事情極為難辦小山溝里竟來了大劇團,真是鐵樹開花,從未見的稀罕事|盡管此案黑幕重重,也要鐵樹開花還結子查個水落石出。
1.見"鐵樹開花"。
1.亦作"鐵?"。
2.古代一種刑具。五代梁劉守光所制。用以刷人皮膚。
3.刷除金屬器物污垢的工具。
1.鐵熔化而成的熾熱液體。
1.用鐵拉成的線狀產品。
2.形容黑色絲狀物。
1.見"鐵絲床"。
1.一種箭桿較細而箭頭異常尖銳的箭。
1.謂鎖鑰。
1.疾速奔跑。
1.即跳板。
1.小船。
2.船夫。
1.見"濎濙"。
1.水清貌。
1.清澈。
1.小水貌。
2.指小水。
1.猶博愛。普遍的友愛。
1.通曉熟悉。
1.傣族人稱盛東西的布袋。
1.猶通帛。
2.通報;傳達。
1.通于朝班。謂顯要的官職。
2.舊指官署里皂﹑壯﹑快三班。
1.統一辦理。
1.亦作"通牓"。
2.唐時科舉不糊名,由主試者定去取。試前,有預列知名之士,得中者往往出于其中,謂之"通榜"。
1.見"通榜"。
中國歷代對錢幣的稱呼。最早使用這一名稱的是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鑄造的銅錢開元通寶。直至清道光以前,錢幣大多以通寶為名,前面加上年號,有時加上國號。
1.通知稟報。
2.上級機關用書面形式通告下級機關。
3.上級機關通告下級機關的文件。
4.報道科學研究的動態和成果的刊物。
也稱通臂拳”。武術拳種之一。其套路由摔、拍、穿、劈、攢等基本手法,勾、踢、踹、彈等腿法,行步、散步、連環步等步法構成。有通背猿猴、白猿通背、五行通背、少林通背、六合通背、劈掛通背等流派。
1.謂傳達所及。
1.清制,外官通過通政司送給內閣的奏章。參閱《清會典事例.內閣.進本》。
2.指整部書。
1.方言。謂暗通消息。
1.串通勾結。
2.總起來考核,總算。
1.致送錢財。
1.猶通病。
1.猶通弊。
1.接壤。
1.猶長臂。
1.屬猴拳類。又稱通背拳。相傳為戰國時一個名叫白猿的人(一說是孫臏)所創。它是由猿背﹑猿臂取勢,發勁要求背﹑肩﹑肘協調伸展,以求放長擊遠。有摔﹑拍﹑穿﹑劈﹑攢五種基本拳法。
1.長臂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