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雨后或雪后轉晴。
2.
動詞
怒氣消除。
3.
名詞
(Jì)姓。
4.
形容詞
晴朗。
1.
雨止天晴。
1.出自《書·洪范》乃命卜筮,曰雨,曰霽。
2.出自《獄中貽姚張薛李鄭柳諸公》詩雁聲遠天末,涼氣生霽后。
3.出自《魚鬼》雨霽的第一天,我就出發巡視去了。
2.
泛指風霜雨雪停止,天氣晴好。
1.出自《晏子春秋·諫上二十》景公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
2.出自《淮南子·本經訓》氛霧霜雪不霽,而萬物燋夭。
3.出自《博物志》武王伐紂至盟津,渡河,大風波。武王操鉞秉麾麾之,風波立霽。
4.出自《竹葉舟》況值暮冬天道,雨雪雖霽,寒威轉添。
5.出自《國民之薪膽》將來歐洲戰云若霽,此風雨摧零之中華國徽,究因橫暴之侵陵,作何顏色?
3.
明朗,晴朗。
1.出自《何九於客舍集》詩山月空霽時,江明高樓曉。
2.出自《和崔舍人詠月二十韻》未高蒸遠氣,半上霽孤形。
3.出自《宜人鄭氏墓志銘》乾道丙戌秋分,月霽。
4.
收斂威怒之貌而呈和悅之色。
1.出自《漢書·魏相傳》相心善其言,為霽威嚴。
2.出自《博異志·張遵言》夜叉等霽獰毒,為戚施之顏,肘行而前。
3.出自《夷堅乙志·蔡侍郎》主者怒稍霽,押令退立。
4.出自《聊齋志異·小謝》生獎慰之,顏始霽。
5.出自《馮大少爺》生妻陳氏,聞老人歸,挈子問起居,老人見孫,色霽。
①洗凈;洗去雜質以水淘汰令凈|珠玉或當淘汰后,秕糠應在播揚初。②去掉差的、不適宜的,保留好的、合適的淘汰不合適的內容|自然淘汰。
1.大水貌。
2.和樂貌。
3.方言。猶嘮叨。
1.謂索取財物。
1.洗濯。引申為保留好的,除掉壞的。
1.亦作"淘瀉"。
2.傾吐;發泄。
1.見"淘寫"。
1.猶淘空。
1.折騰;鬼混。
1.沖擊。
1.宋明間江南地區的講唱技藝。
1.淘洗。
1.糾絞繩索。
1.醉貌。
2.歡樂貌。
1.祭奠。
1.謂同時連綴祭諸神。
2.吃喝。
1.泛指小鼓。
1.鼗鼓和木鐸。古代察賢和征詢民意時用。
1.鼗鼓的旁耳。鼗如鼓而小,有兩耳。持其柄而搖之,則兩耳還自擊。
1.有柄的小鼓。以木貫之,搖之作聲。古祭禮用的一種樂器。亦指鼗鼓之聲。
1.鼓名。
1.鼗鼓與鼙鼓。二者均小鼓。
1.《論語.微子》"大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漢,少師陽﹑擊磬襄入于海。""播鼗武"指殷時搖小鼓的樂師名武的人◇以"鼗武"借指精于本職工作的能人。
1.鼗鼓之聲。古代陣法作戰中用以整行伍。
1.找人作保。
1.討伐﹑懲治暴亂。
1.懲治悖逆。
1.探討本源。
1.指占便宜或取巧。
1.搜捕。
1.研討﹑裁奪。
1.謂求得好預兆。
1.博得喝采。
1.探討。
1.請求差使。
1.謂攻城略地。
1.亦作"討吃"。
2.向人要飯食吃﹔討飯。
1.民間傳說中專事乞討的鬼。
2.用為對乞丐的詈詞。
1.討飯用的打狗棍。又叫叫花棍。
1.見"討讎"。
1.討伐芟除。
1.游春﹐探春。唐陸龜蒙有《闔閭城北有賣花翁討春之士往往造焉因招襲美》詩。
2.算命﹐打卦。
1.見"討?"。
1.猶討摘。
1.謂自招挨打。
1.猶討打。
1.征討掃蕩。
1.謂找客店。
1.討伐平定。
2.議定。
1.衡量揣度。
1.征討和剪除兇惡殘暴的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