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不忘,把印象保持在腦中。
1.出自《書·益稷》撻以記之。
2.出自《夏駕湖晚步懷古》詩空嗟落日猶如夢,不記東風幾換年。
3.出自《澹定集·同口舊事》他的這一勸告,我一直記在心中,受到益處。
2.
記錄;載錄。
1.出自《國語·晉語四》瞽史記曰:“嗣續其祖,如谷之滋,必有晉國。”
2.出自《漢書·游俠傳·原涉》削牘為疏,具記衣被棺木,下至飯含之物,分付諸客。
3.出自《〈春秋經傳集解〉序》故史之所記,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時,故錯舉以為所記之名也。
4.出自《墳·人之歷史》且所著書中,復各各記其特點,使一披而了然。
3.
公牘;札子。
1.出自《越絕書·外傳記吳王占夢》王孫駱移記曰:“今日壬午,左校司馬王孫駱,受教告東掖門亭長公孫圣:吳王晝臥覺寤,而心中惆悵也如有悔。記到,車馳詣姑胥之臺。”
2.出自《漢書·張敞傳》以臣有章劾當免,受記考事。
3.出自《晉書·虞預傳》太守庾琛命為主簿,預上記陳時政所失。
4.出自《答范資政書》道遠且阻,不得上記,以候起居。
4.
指典籍;著作。
1.出自《莊子·天地》記曰:“通於一而萬事畢,無心得而鬼神服。”
2.出自《文選·鮑照〈升天行〉》五圖發金記,九籥隱丹經。
3.出自《處州孔子廟碑》鄴侯尚文,其於古記,無不貫達。
5.
文體名。以敘事為主,兼及議論抒情和山川景觀的描寫。晉陶潛有《桃花源記》。
1.出自《文章辯體序題·記》《金石例》云:記者,記事之文也。西山曰:記以善敘事為主。《禹貢》、《顧命》乃記之祖,后人作記,未免雜以議論。
2.出自《晚晴集·從“五四”到“四五”》不管他寫的是“銘”,是“傳”,是“記”,是“書”,是“文”,是“言”,都可以歸入散文一類。
6.
記述或解釋典章制度的文字。如《周禮·考工記》、《禮記》、《大戴禮記》。
1.出自《漢書·儒林傳·孟卿》倉說《禮》數萬言,號曰《后氏曲臺記》。
7.
印章;鈐記。
1.出自《清波別志》熙寧間,詔鑄諸路走馬承受朱記,給之,拘收元給奉使印。
2.出自《召辭紀事》又特降手諭,賜路費銀兩、表里及銀記一顆。
8.
表記;標志。
1.出自《文選·司馬相如〈封禪文〉》若然辭之,是泰山靡記,而梁父罔幾也。
2.出自《水經注·沁水》以宣尼大圣,非碑頌所稱,宜立記焉。
3.出自《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馮公又問道:“足下與先孺人相約時,有何為記?”
4.出自《〈且介亭雜文〉附記》改動兩處,我都注在本文之下,刪掉的五處,則仍以黑點為記。
9.
皮膚上生來就有的深色的斑。
1.出自《警世通言·皂角林大王假形》脫下衣裳,果然有一搭紅記。
2.出自《我的童年》可是老姨太總不讓我光著膀子,說我背上的那塊藍“記”是我的前生父母給涂上的,讓他們看見了就來討人了。
10.
動量詞。打一下叫打一記。
1.出自《何典》牽鉆鬼誠恐老子要怪他,便把那叫化子夾背一記。
2.出自《無題》說著,他握起拳頭在椅子邊上捶了一記,像對幾千萬人宣誓。
11.
佛教語。佛對弟子和發愿心修行的人,預言其將來成果作佛的事叫“記”。以之授與其人叫“授記”,受者謹領叫“受記”。
1.出自《佛說維摩詰經·菩薩品》由是論之,不從無生得最正覺,然則何用記?
2.出自《嵩岳寺碑》莫不佛前受記,法中出家,湛然觀心,了然見性。
3.出自《衡州西禪寺碑》猥以凡夫,承于至請,樂總持之有記,愧聲聞之無根。
12.
通“其”。語助詞。
1.出自《詩·王風·揚之水》“彼其之子”漢鄭玄箋:“彼其是子……“其”或作“記”,或作“己”,讀聲相似”。
13.
通“計”。參見“記會”。思慮盤算。
1.出自《云麓漫鈔》魏晉以來,中書監令掌贊詔命,記會時事,典作文書。
1.強使價格降低。
1.見"熏鬻"。
1.亦作"熏灼"。
2.燒炙。
3.指如火燒炙。
4.喻聲威氣勢逼人。亦喻指逼人的聲威氣勢。
1.指宦官,太監。
1.閹割,去勢。
1.熏染浸漬。
1.挖窖埋藏。
1.思量;揣度。
1.思忖;揣度。
1.思忖;揣度。
1.思忖;揣度。
1.在地窖里藏過的酒。指陳酒。
1.閉嘴。
1.猶忍氣。
1.經貯藏而澄清。
1.思忖;揣度。
2.苦悶;煩惱。
3.暗地里約定。
1.泛指北方少數民族。獯即獯鬻,指漢及其后之匈奴;羯為匈奴之別部。
1.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蔑稱。
1.即獯鬻。
也作葷粥”。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名故太王事獯鬻,句踐事吳。
1.見"獯鬻"。
1.大醉。
1.日暮天黑。
1.黃昏。
1.昏暗。
1.昏暗。
1.猶黃昏。
1.暖和。
1.猶欣然。自得貌。
2.酒醉貌。
1.猶夕陽。
1.猶早晩,日夜。
1.猶早晩,朝夕。
1.昏黃貌。
1.黃昏時的煙靄。
1.淺絳色的帛。
1.猶纁招。
1.猶纁招。
1.黃昏。
2.絳與黃之間色。
1.淺絳色之裳。
1.夏之別名。
1.淺絳色和黑色。古代以為象征天地之色。
1.亦作"纁鴈"。
2.舊時婦以贄見姑之禮。
1.見"纁雁"。
1.《后漢書.逸民傳.嚴光》"﹝嚴光﹞少有高名,與光武同游學。及光武即位,乃變名姓,隱身不見。帝思其賢,乃令以物色訪之◇齊國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釣澤中。'帝疑其光,乃備安車玄纁,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后因謂招聘隱士出仕為"纁招"。
1.猶和風。
1.酣醉貌。
2.謂天氣溫暖困人。
1.深黃透紅的顏色。
1.濃厚。
1.酣醉貌。
2.和悅貌。
1.醉飲,暢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