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羇”。亦作“覉”。亦作“覊”。
2.
馬絡頭。
1.出自《莊子·馬蹄》連之以羈馽,編之以皂棧。
2.出自《楚辭·離騷》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3.出自《白馬篇》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
3.
套上籠頭。
1.出自《吊屈原賦》使騏驥可得系而羈兮,豈云異夫犬羊?
2.出自《與山巨源絕交書》禽鹿少見馴育,則服從教制,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
4.
束縛,拘束。
1.出自《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仆少負不羈之行,長無鄉曲之譽。
2.出自《石闕銘》南服緩耳,西羈反舌。
3.出自《齊東野語·潘庭堅王實之》實之蒲人,登甲科,甚有文名,落魄不羈。
4.出自《紅樓夢》天不拘兮地不羈,心頭無喜亦無悲。
5.
拘系。
1.出自《漢書·終軍傳》愿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
2.出自《后漢書·文苑傳上·杜篤》南羈鉤町,水劍強越。
6.
引申為拘禁。
1.出自《桂公塘》即使冒觸虜帥而被羈,甚至被殺,還不是和戰死在戰場上一樣的么?
7.
縈擾;被牽制。
1.出自《呂氏春秋·誣徒》懷於俗,羈神於世。
2.出自《皇妣昌福縣太君吳氏焚告文》鞏方羈於職事,不得躬至墓下,謹遣弟布肇奉告。
8.
引申指拖延。
1.出自《紫釵記·狂朋試喜》郡主宜效樂羊之織,助成玄豹之文,休得貪歡,有羈大事。
9.
寄居在外。亦指旅居的人。
1.出自《左傳·昭公七年》單獻公棄親用羈。
2.出自《上董蔗林中堂書》曩者敬以官事,久羈浙江。
10.
古代女孩的發髻。
1.出自《禮記·內則》翦發為鬌,男角女羈。
11.
姓。漢有羈栩,見《姓苑》。
1.以鐵制刑具束頸﹑鑿去髕骨的一種酷刑。
1.一種占卜術。鉆刺龜里甲﹐并以火灼﹐視其裂紋以斷吉兇。
1.勸酒,催人飲酒之辭。
1.亦作"蟕蛦"。
2.一種大龜。
1.見"蟕衟"。
1.古時口足之間飾有篆文的飲酒器。
1.高聳貌?!稘h書.揚雄傳上》"于是大夏云譎波詭,嶊嶉而成觀。"顏師古注引孟康曰"嶊嶉,材木之崇積貌也。"一說,嶊嶉即崔巍。王先謙補注"嶊嶉,即崔崣之同音變字,若今言崔巍矣。"
1.亦作"嶊崣"。
2.高大。
1.見"嶊嵬"。
1.嘴。
2.嘴部附近的部位。
1.頷骨;下巴骨。借指嘴臉;長相。
1.嘴角。
1.貪吃。
2.喻貪愛女色。
1.心里藏不住話;說話隨便,不審慎。
1.指食物。
1.謂臉向下跌倒。
1.即嘴唇。
1.謂話說得生硬﹑厲害,刺傷人。
1.多話,好搬弄是非。
1.辨別滋味的能力。
1.形容話說不響。
1.謂說話遲鈍,不善言辭。
1.同"嘴盧都"。
1.多言多語。
1.嘴部附近的部位。
1.說話乖巧﹑動聽。
1.嘴角。
1.說話尖酸刻薄。
1.上下唇兩端連接處。
1.指鳥喙。
1.指臉向下跌倒。
1.指臉向下跌倒。
1.謂有話藏不住,馬上說出來。
1.愛說長道短。
1.謂出言尖刻。
面貌;臉色。多含貶義丑惡嘴臉|小人嘴臉。
1.撅著嘴,鼓著嘴。
2.多言多語。
1.同"嘴盧都"。
1.面子,門面。
1.指口才;說話的能力。
1.謂說話吞吞吐吐。
1.嘴唇。
1.嘴唇。亦借指說話的技巧;口頭表達的能力。
1.猶言嘴皮子。
1.能說會道。
1.猶言嘴啃地。
1.謂善于言辭。
1.謂話說得明確清楚。
1.口氣緩和。
2.指不善言辭。
3.謂話說不響;說話不硬。
1.見"嘴上無毛,辦事不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