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名。
1.出自《說文·馬部》驩,馬名。
2.
通“歡”。高興;快樂。
1.出自《左傳·昭公五年》君若驩焉,好逆使臣,滋敝邑休怠,而忘其死,亡無日矣。
2.出自《酒醒》詩呼兒問狼籍,疑是夢中驩。
3.出自《送示上人序》而示上人聞余來,迎勞甚驩。
3.
通“觀”。察看。
1.出自《逸周書·太子晉》遠人來驩,視道如咫……國誠寧矣,遠人來觀。
2.出自《古書疑義舉例·上下文異字同義例》觀,正字也;驩,假字也。亦上下文之用字不同者。
4.
古州名。南朝梁置德州,隋改名驩州。在今越南北部。相傳舜放逐驩兜于崇山,即此。
1.出自《隋書·地理志下》日南郡,梁置德州,開皇十八年改曰驩州。統縣八,戶九千九百一十五。
5.
通“歡”。歡心。
1.出自《左傳·昭公六年》武子退,使行人告曰:“小國之事大國也,茍免于討,不敢求貺。得貺不過三獻。今豆有加,下臣弗堪,無乃戾也。”韓宣子曰:“寡君以為驩也。”
2.出自《史記·刺客列傳》故進百金者,將用為大人粗糲之費,得以交足下之驩,豈敢以有求望邪!
3.出自《新唐書·叛臣傳下·高駢》用之者,鄱陽人,世為商儈,往來廣陵,得諸賈之驩。
6.
通“歡”。融洽;交好。
1.出自《管子·形勢》父母不失其常,則子孫和順,親戚相驩。
2.出自《史記·商君列傳》吾始與公子驩,今俱為兩國將,不忍相攻。
3.出自《送高三十五書記》詩常恨結驩淺,各在天一涯。
7.
通“歡”。關系親密的人。
1.出自《墨子·明鬼下》今絜為酒醴粢盛,以敬慎祭祀……內者宗族,外者鄉里,皆得如具飲食之。雖使鬼神請亡,此猶可以合驩聚眾。
8.
通“歡”。特指所歡愛者。
1.出自《女史箴》班妾有辭,割驩同輦。夫豈不懷,防微慮遠。
1.戰國時期縱橫家張儀與公孫衍的并稱。
1.儀態整肅貌。
1.皇后﹑妃嬪所乘的肩輿。其制依次稍有別。
1.儀容;器量。
1.儀禽。鳳凰的別稱。
2.比喻美德善行可為人表率。語本《易.漸》"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孔穎達疏"其羽可用為物之儀表,可貴可法也。"
1.泛稱地方掌刑律的屬官。
1.法則。
1.祖先留下的福祉。
1.猶遺址。
1.指傳留下來的詩文體制。
1.指未讀完的卷帙。
1.指碎布。
1.額外收獲。
1.充足的智慧。
2.指小謀略﹑小手段。
1.猶殘部。
1.遺存的書卷。
1.剩馀的丹朱。比喻赤誠之心。
1.留下的足跡。比喻先人制訂的法規。
1.馀積。
1.猶馀勇。
1.謙詞。無用的愚拙的人。
1.賞玩不盡的姿容。
2.指前輩傳留下來的舞姿。
1.富馀的資財。
1.馀裕的財物。
1.古代卿大夫嫡長子之外的兒子。
2.指百姓家庭中服役正卒以外的子弟。古代軍制﹐家致一人為正卒﹐馀皆為羨卒﹐稱"余子"。
3.年幼未服役的男子。
4.猶后代。
5.官名。 6.其馀的人。 7.謂劫馀之人。
1.謂其他人平庸無能。
1.殘存的滓穢。
1.殘剩在尸骨上的腐肉。
1.亦作"余縱"。
2.縱﹐同"蹤"。指他人事跡。
3.縱﹐同"蹤"。謂傳留下影響。
1.見"余蹤"。
1.指未盡的足力。
1.猶馀辜。
1.未盡消失的醉意。
1.指直系親屬以外的長輩。
2.指國君以外的位高者。
3.遺留的崇高地位。
1.留傳給子孫的福祉。
1.祭祀所馀之肉。
1.黎明。
1.比喻國家的積蓄非常富足。
1.涂飾墻壁的工具。杅,同"杇"
1.天剛亮。
1.新月的月光。亦用為農歷每月初三日的代稱。
2.猶月形。借指月亮圓缺明暗的變化。
3.借指月亮。
1.微明貌。
1.猶杯水。
1.屁股。
1.農歷月初時的月相。
2.指月的盈虧。
1.廣大貌;富足貌。杅,通"于"。
1.獸名。
2.天未大亮貌。
3.聚積貌。
1.茁壯。強壯;健壯。
1.玉名。
1.美玉。
2.比喻美德或品德高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