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監視;監督。
1.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有白馬將出護其兵,李廣上馬與十余騎奔射殺胡白馬將。
2.出自《漢書·王嘉傳》又為賢治大第,開門鄉北闕,引王渠灌園池,使者護作,賞賜吏卒,甚於治宗廟。
3.出自《舊唐書·李杰傳》杰明年以護橋陵作,賜爵武威子。
2.
救助;保護。
1.出自《史記·蕭相國世家》高祖為布衣時,何數以吏事護高祖。
2.出自《春渚紀聞·古斗樣鐵護研》慨惜之余,乃取以漆固而鐵護其外,中固無傷也。
3.出自《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所以才不辭蜀道艱難,護著貴妃遠避。
3.
引申為謹飭。
1.出自《與吳質書》觀古今文人,類不護細行,鮮能以名節自立。
2.出自《南史·蕭嗣傳》性驍果,有膽略,倜儻不護細行。
3.出自《唐才子傳·王昌齡》后以不護細行,貶龍標尉。
4.
護理;守護。
1.出自《素問·離合真邪論》其氣以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針,氣不得出。
5.
袒護;包庇。
1.出自《與山巨源絕交書》仲尼不假蓋於子夏,護其短也。
2.出自《飛刀對箭》孩兒薛驢哥,不肯做莊農的生活,每日家則是刺槍弄棒,舞劍輪叉,我說起來,他母親護在頭里。
3.出自《北京人》你是她的什么?要你這么護著她。
6.
遮蔽;掩蓋。
1.出自《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五·捉搦歌》粟谷難舂付石臼,弊衣難護付巧婦。
2.出自《環碧齋》詩面面溪光護石苔,軒墀無復有塵埃。
3.出自《銅墻鐵壁》石得富也不管哨兵過來了沒,爬出壕用兩只胳膊護住臉就溜。
7.
總領;統轄。
1.出自《史記·樂毅列傳》樂毅於是并護趙、楚、韓、魏、燕之兵以伐齊,破之濟西。
2.出自《揮麈后錄》遂倚郭仲威為腹心,俾盡護諸將。
3.出自《續資治通鑒·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引進使、汾州防御使田欽祚護石嶺關屯軍。
8.
占據;侵占。
1.出自《宋書·羊玄保傳》占山護澤,強盜律論。
2.出自《乞罷將官狀》雖於條許差將下兵士,而州縣不得直差,須牒將官,將官往往占護,不肯差撥。
9.
方言。猶孵。給某種物體以熱量,使產生出新的物體來。參見“護霜”。
1.出自《何典》劉打鬼道:“這個不必費心。難道我們坑在屋里護出小銀子來不成!”
10.
古樂曲名。
1.出自《墨子·三辯》湯放桀於大水,環天下自立以為王,事成功立,無大后患,因先王之樂,又自作樂,命曰《護》。
2.出自《典引》《武》稱未盡,《護》有慚德。
1.形容旅途艱苦辛勞。
①山的最高處登上泰山~。②比喻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最高點攀登科學的~。
1.佛教語。謂頂禮拜佛。
1.頂禮感恩。
〈方〉頂班~勞動ㄧ~任教。
比喻代人承擔責任。
爭辯他脾氣壞,愛跟人~。也說頂杠子。
1.即頂格。天花板。
1.即頂格。
1.方言。謂能抵一個全勞力。
1.指屋。
頭骨之一,略呈扁方形,在頭的頂部,左右各一塊。
1.大瓜。
1.頭頂及其周圍的皮。
(~的)形容頂好。也作頂呱呱。
1.見"頂刮刮"。
1.見"頂刮刮"。
1.謂為官。
1.即燉罐。常用作頭頂載物之具,故稱。
1.立柜頂上附設的小柜。
1.猶頂缸。指代人承擔責任。
1.動物腦袋上有花紋的皮毛。
1.頂冒替代。
1.頭頂的發髻。
1.最高的價錢。
(~兒)①頂心打掉棉花~。②泛指最高最上的部分鍍金塔的~在陽光下十分耀眼。③達到最高水平的~大學ㄧ~人物。
1.指腦漿。
1.爭執。
2.數學名詞。三角形的底邊所對的角或錐體的底面所對的立體角。
1.把頭發束結在頭頂。
1.頂撞,違拗。
1.頂禮致敬。
1.頂竿。雜技的一種。
1.見"頂刮刮"。
1.指妓女﹑歌妓。宋﹑元﹑明時的調侃之語。
2.指妓院中的一種行當。猶今云烏龜﹑撈毛之類。
3.指頭,頭頂。
樓房的最上面的一層。
跪下,兩手伏在地上,用頭頂著所尊敬的人的腳。是佛教徒最高的敬禮~膜拜(比喻對人特別崇敬,現多用于貶義)。
1.謂向佛跪拜致敬。佛教稱佛以慈悲為懷,如大云覆蓋一切,故稱。
謂極其虔誠地跪拜隨時準備跪下去在佛像前頂禮膜拜。
1.頭頂。
1.即頂骨。
比喻起主要作用的骨干力量。
1.即花翎。清代冠飾上向后下垂拖著的孔雀尾翎羽,故又稱"孔雀翎"。尾端有像眼睛而極燦爛鮮明的一圈,叫做眼。有三眼﹑雙眼﹑單眼之分。沒有眼的叫藍翎。清初,花翎只賞給得朝廷特恩的貴族十大臣,咸豐以后賞戴甚濫,又開捐例。
1.舊時官員出行時儀仗中前導的騎馬差役。
2.舊時舉行婚喪典禮出行時﹐亦常用"頂馬"之禮儀﹐以為炫耀。
3.謂騎馬前導。
1.指頭發。
1.見"頂名冒姓"。
1.宋代的一種圓頂便帽。
2.清代區別官階的有頂子的官帽。
1.指頭頂的前部。因其中央有囟門,故稱。
2.謂兩家大門相對。
3.支撐門戶。
1.即頂門杠。
頭頂前面的部分~上的頭發已經脫光了。
1.關上門后從里面抵住門的粗大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