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圓規,畫圓形的工具。
1.出自《韓非子·飾邪》懸衡而知平,設規而知圓。
2.出自《呂氏春秋·分職》巧匠為宮室,為圓必以規,為方必以矩,為平直必以準繩。
3.出自《車渠碗賦》方者如矩,圓者如規。
4.出自《人類對形的認識的發展》在古代,人們不僅識別了各種不同的形,而且還創造了規、矩、準、繩等制作圖形的工具,用“規”畫圓,用“矩”作方,用“準”定平直,用“繩”量長短,能動地改造自然。
2.
畫圓。
1.出自《國語·周語下》且吾聞之成公之生也,其母夢神規其臀以墨曰: 使有晉國……故名之曰“黑臀”。
2.出自《草木子·雜俎》茄欲其子繁,待其花時,取葉布于過路,以灰規之,人踐之,子必繁也,俗謂之“嫁茄”。
3.
圓形。
1.出自《楚辭·大招》曾頰倚耳,曲眉規只。
2.出自《酉陽雜俎續集·支諾皋中》書生何諷常買得黃紙古書一卷讀之,卷中得發卷,規四寸,如環無端,何因絕之。
3.出自《霓裳中序第一·羽士丈室宣和古鏡》詞一規古蟾魄,瞥過宣和幾春色?
4.出自《牧羊哀話》萬山入眠,群星閃目,遠從東海天邊,更飛上了半規明鏡。
4.
借指日月之形。
1.出自《文選·謝靈運〈游南亭〉》詩密林含余清,遠峰隱半規。
5.
法度;準則。
1.出自《羽獵賦》醇洪鬯之德,豐茂世之規。
2.出自《舊唐書·陸贄傳》夫中夏有盛衰,夷狄有強弱,事機有利害,措置有安危,故無必定之規,亦無長勝之法。
3.出自《水師操演廢弛請飭查究折》福建廈門等處,文員修理船只,該弁索取陋規,有加無已。
6.
典范;風儀。
1.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且夫賢君之踐位也……必將崇論閎議,創世垂統,為萬世規。
2.出自《詠史詩》生為百夫雄,死為壯士規。
3.出自《云溪友議·狂巫訕》我宣宗文武光孝皇帝親綜萬機,恩覃九裔,可以農軒比德,舜禹同規。
7.
規勸;諫諍。
1.出自《左傳·襄公十一年》《書》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敢以此規。
2.出自《崔郾授諫議大夫制》夫以朕之不敏不明,托于人上,月環其七,而善惡蔑聞。豈諫諍之臣未盡規於不德耶?
3.出自《諫論下》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賞為千金,以刑為猛虎,使其前有所趨,后有所避,其勢不得不極言規失,此三代所以興也。
4.出自《郎潛紀聞》至孫文定公嘉淦以“自是”箴高宗,袁銑以“寡欲”規宣廟,昌言主德,風棱卓然,蓋古之遺直矣。
8.
規劃并占有。
1.出自《國語·周語中》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規方千里以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備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
9.
謀求;謀劃。
1.出自《商君書·錯法》是以明君之使其民也,使必盡力以規其功。
2.出自《后漢書·荀彧傳》古人尚帷幄之規,下攻拔之力。
3.出自《相度準備賑濟第三狀》訪問諸郡富民,皆知來年必是米貴,各欲廣行收糴,以規厚利。
4.出自《光復會領袖陶成章革命史》庚子義和團起,成章思乘機謀刺殺西太后,因赴奉天,并歷游蒙古東西盟,覘形勢以規光復。
10.
效法,摹擬。
1.出自《文選·張衡〈東京賦〉》奢未及侈,儉而不陋,規遵王度,動中得趣。
2.出自《進學解》上規姚姒,渾渾無涯。
3.出自《題黃濟叔摹泰山碑》黃濟叔規李斯《泰山碑》,為指頂小篆,纖微無不畢肖。
11.
古代田制之一。
1.出自《禮記·王制》百畝之分
12.
文體名。參閱明徐師曾《文體明辨·規》。
1.出自《文體芻言·箴銘類》規,亦告勉之辭。謂之規者,約之使合於法度也。此體古無所師,唐人以意為之(唐元結有“五規”: 《出規》、《處規》、《戲規》、《心規》、《時規》)。后人每有規條、規約之目,亦是此意。
13.
通“窺”、“闚”。窺察。
1.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甲本《老子·德經》不規(窺)于牖,以知天道。
2.出自《韓非子·制分》然則去微奸之道奈何?其務令之相規其情者也。
3.出自《三國志·魏志·鐘會傳》明者見危于無形,智者規禍于未萌。
1.孤僻迂拙。
1.獨木橋。
①孤兒。②見〖孤哀子〗。
1.見"孤蹤"。
1.一只酒杯。謂獨自飲酒。
1.見"孤惸"。
1.酒保。舊指酒店伙計。
1.賣酒。
1.見"沽名吊譽"。
1.賣好,討好。
1.謂經商,做買賣。
1.謂矯情求譽。
1.猶沽激。
1.從市上買來的酒;買酒。
2.賣酒。
1.粗率。
1.出售。多指售酒。
1.曲牌名。屬北曲雙調。字數定格據《九宮大成譜》,正格是五﹑五﹑七﹑四﹑六(五句)。一般用在雙調《太平令》曲牌之前。兩曲連用,或作為小令,或用在雙調套曲內。
1.同"沽名釣譽"。
故意做作或用不正派的手段謀取名譽他一心沽名釣譽,結果枉費心機|自我吹噓,無非為了沽名釣譽。
1.猶沽名釣譽。
1.故作正直以獵取名譽。
1.猶沽名釣譽。
1.出賣。
1.鐘名。
2.十二律之一。
1.獵取虛名。
1.猶沽名。
1.同"沽名釣譽"。
1.同"沽名賣直"。
1.見"沽名賣直"。
1.宮闕上轉角處的瓦脊。
2.棱角。比喻顯露出來的才干和鋒芒。
1.象聲詞。車輪滾動聲。
同‘轱轆’。
1.大車。
①車輪子。②滾動油桶~遠了。也作轱轤、轂轆。
1.車輪子。
1.象聲詞。碰撞聲。
2.呱嗒。猶嘮叨。
1.聲音雜亂刺耳。
1.鳥鳴聲。
1.多言貌。
1.呱呱叫。形容極好。
1.象聲詞。
1.亦作"唂剌"。
2.象聲詞。形容風聲或撞擊聲。
3.象聲詞。形容大聲說話。
1.見"唂喇"。
1.絮叨;不停地叫。
1.喧擾;吵鬧。
2.舊時打招呼﹑表示謝意的習慣語。猶今言打擾﹑對不起。
1.哭號。
1.象聲詞。禽鳥的鳴聲。
1.見"唃廝啰"。
1.亦作"唃廝羅"。
2.藏語譯音,意為"佛子"。原名斯南陵溫。北宋青海東部藏族首領。宋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后,據有湟水流域及今甘肅﹑青海接鄰地區,屬民數十萬。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加封保順軍節度使。
1.《易.同人》"同人先號唃而后笑,大師克相遇。"后以"唃笑"指悲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