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用金屬條或竹篾等把圓形器物捆緊;或是用類似帶子的東西勒緊圓形物體。
2.
名詞
(~兒)緊緊套在東西外面的圈兒。
1.
圍束;約束。
1.出自《朱子語類》如一個桶,須是先將木來做成片子,卻將一個箍來箍斂。
2.出自《水滸傳》﹝武松﹞解開頭發,折疊起來,將界箍兒箍起,掛著數珠。
3.出自《蘄春語》固者,使其牢固也。以金屬熔液填塞空隙,是為了使物牢固;用竹篾或用金屬圈束物,也是為了使物牢固。固、錮、箍,音相同,義也相通也。
2.
引申指聚攏。
1.出自《高高的白楊樹·妯娌》趙二媽不知化了多少力氣,才算重新箍起了這個家。
3.
用以圍束的圈狀物。
1.出自《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閻王閂是腦箍上箍,眼睛內烏珠都漲出寸許。
2.出自《高高的白楊樹·妯娌》在舊社會里死了個當家人,那就像一只木桶散了箍。
4.
量詞。猶札,股。
1.出自《兒女英雄傳》倒是安老爺說:“太太,既親家這等至誠,收了再請箍香上就是了。”
2.出自《山洪》要不是奶奶和侄子幫忙,就只好點箍香把蠶送到河里去了。
1.南向,即朝南。
1.地名。大丙山之穴,在今陜西省略陽縣東南,與勉縣接境。四川省城口縣南﹑廣元縣北﹑雅安縣南亦有丙穴。
2.魚名,亦泛指嘉魚。
1.三更時候,為晩上十一時至翌日凌晨一時。
一種被動免疫制劑‖多種抗體,主要含免疫球蛋白g。用于先天性丙種球蛋白缺乏癥以及麻疹、甲型肝炎密切接觸者的預防,也有用作增加抵抗力和作為病毒性感冒的預防。本品注射后可有體溫升高、不適感,但可自行消失,個別特異體質者可導致過敏反應。應冷藏保存,若有沉淀則不可再用。
1.明代內府倉庫。
1.舒暢而喜悅的樣子。
1.本指漢丞相邴吉所乘之車。吉馭吏嗜酒,嘗從吉出,醉嘔車上,污車茵。西曹主吏欲斥逐之,而吉為之掩過揚善。見《漢書.丙吉傳》◇即以"邴車"美稱官吏所乘之車。
1.東漢學者邴原和管寧的并稱。邴管少相友,游學異地,俱以操尚稱,曾避黃巾起義越海羈旅遼東。二人皆清虛廉白,服膺六藝,名重當時。見《三國志.魏志.邴管傳》。
1.指漢哀帝時邴曼容。邴漢侄,時有名望。
1.漢相邴吉和魏相的并稱。邴魏相善,且皆有令譽于當時。
1.東漢學者邴原和鄭玄的并稱。邴鄭皆北海郡人。晩年歸里講學,門徒數百千人。
1.形容聲響。借喻行動快速,猶突然。
2.亦作"抦撻"﹑"抦達"。抦,通"疙"。本指生物表皮突起的小硬塊。引申為結或塊形之物。
3.亦作"抦撻"﹑"抦達"。抦,通"疙"。比喻心中不易解開的問題。
1.見"抦扎幫"。
1.抖動貌。
1.見"抦搭"。
1.瓜果和枝莖接連的部分。
1.抖動貌。
1.方言。土塊。亦指小塊土地。
1.象聲詞。形容爬行聲。
1.彎曲。
1.見"抦搭"。
1.突起的頭瘡。抦,通"疙"。
1.猶可喜。謂好事。
1.發揚;張揚。
1.亦作"抦咋"﹑"抦揸"。象聲詞。
2.參差不平貌。
1.見"抦択"。
1.見"抦択"。
1.象聲詞。形容行動快速,猶突然,立即。
1.猶抦扎。
1.象聲詞。形容斷裂聲。
1.見"抦支"。
1.白色高帽。舊時迷信謂地府官吏所戴之帽。
1.形容白而長。
1.漢錢幣名。
1.僧侶服緇﹐稱世俗為"白"。因稱儒家之學為"白學"。
1.潔白的雪。
2.比喻白色物。
3.古琴曲名。傳為春秋晉師曠所作。
4.喻指高雅的詩詞。
5.詞調名。宋楊無咎創作。雙調九十五字。 6.道教語。指水銀。一說指唾液。
詩篇名。唐代岑參作。當時作者在邊塞充當幕官。詩中描寫了邊塞風雪的奇特壯觀,是盛唐邊塞詩中的名篇。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等名句,歷來為人傳誦。
1.古跡名。故址在今湖北鐘祥城西。
1.形容顏色雪白。
1.《白雪》《陽春》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兩支高雅歌曲。見《文選.宋玉》◇亦用以泛指高雅的詩歌和其他文學藝術。
1.白色的血。
2.乳汁的別名。
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尤多見于兒童和青年。特點為造白細胞組織有彌漫性異常增生,增生的幼稚白細胞進入血流,浸潤、破壞其他組織、臟器,而周圍血液中白細胞數量增多或減少,并有幼稚白細胞出現。分急性和慢性兩種;根據增生細胞類型,可分為粒細胞性、淋巴細胞性和單核細胞性三類。主要表現為感染、發熱、貧血和出血。
即白細胞”。
1.見"白鴉"。
1.一種名茶。
2.白色嫩芽。
1.城名。在云南鳳儀東南。
2.山名。亦名朱圉山。
1.報告;稟告。
1.即食鹽。
2.山名。在四川省奉節縣東。
眼珠向上翻出或向旁邊轉出眼白部分,表示看不起人或不滿意。與青眼”相對未等他下跪,老爺早已翻起了白眼|多嘴!”馮先生給他一個白眼。
1.晉王衍對裴逸的鄙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