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古代傳說把許多毒蟲放在器皿里,使互相吞食,最后剩下不死的毒蟲叫蠱,可用來毒害人。
2.
名詞
(Gǔ)姓。
1.
人腹中的寄生蟲。
1.出自《周禮·秋官·庶氏》庶氏掌除毒蠱。
2.
谷類中蛀蟲所化的蛾。
1.出自《左傳·昭公元年》谷之飛,亦為蠱。
2.出自《論衡·商蟲》谷蟲曰蠱,蠱若蛾矣。粟米??熱生蠱。
3.
傳說一種人工培育的毒蟲。
1.出自《文選·鮑照〈苦熱行〉》含沙射流影,吹蠱痛行暉。
2.出自《通志·六書三》造蠱之法,以百蟲置皿中,俾相啖食,其存者為蠱,故從蟲皿也。
3.出自《送丘曙成侍講赴嶺南》詩將銀須試蠱,載薏蚤防冤。
4.
傷害人的熱毒惡氣。
1.出自《山海經·南山經》又東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青?。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2.出自《史記·秦本紀》〔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蠱。
5.
指與詛咒、祈禱鬼神等迷信有關的事。參見“蠱氣”、“蠱菑”。
1.出自《漢書·江充傳》是時,上春秋高,疑左右皆為蠱祝詛……充既知上意,因言宮中有蠱氣,先治后宮希幸夫人,以次及皇后,遂掘蠱于太子宮,得桐木人。
2.出自《史記·封禪書》秦德公作伏祠,磔狗邑四門,以御蠱菑。
6.
誘惑;迷亂。
1.出自《左傳·莊公二十八年》楚令尹子元欲蠱文夫人,為館於其宮側而振萬焉。
2.出自《禮樂論》內有好愛之容蠱其欲,外有便嬖之諛驕其志。
3.出自《玉合記·拒間》又聞得多進駱駝犬馬以蠱上心。
4.出自《憂庵記》五行之乖沴,入吾之膏肓;陰陽之顛倒,蠱吾之志慮。
5.出自《吶喊·阿Q正傳》假使小尼姑的臉上不滑膩,阿Q便不至于被蠱。
7.
事。
1.出自《易·蠱》干父之蠱,意承考也。
2.出自《累贈太子洗馬王府君墓志銘》所謂干國之蠱,兼人之才者也。
3.出自《嘯亭雜錄·王太倉上書事》又以其祖文肅公錫爵於明神宗時以建儲事受惡名,欲干其蠱。
8.
病名。神經錯亂。參見“蠱疾”。
1.出自《左傳·昭公元年》是謂近女色,疾如蠱。非鬼非食,惑以喪志……女陽物而晦時,淫則生內熱惑蠱之疾。
9.
一種腹部臌脹的疾病。
1.出自《嶺表錄異》嶺表山川,盤郁結聚,不易疏泄,故多嵐霧作瘴,人感之多病,腹臚脹成蠱。
2.出自《漱華隨筆·蔣洪章》〔老夫人〕忽患病,醫以為蠱。
3.出自《寒秀草堂筆記》墨竹剛八錢,一匣,治蠱證肚腹不調。
10.
《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巽下艮上,其形為?。
1.出自《易·蠱》象曰:山下有風,蠱,君子以振民育德。
2.出自《搜神記》〔殷佑〕令璞作卦,遇《遁》之《蠱》。
3.出自《嚴先生祠堂記》在《蠱》之上九,眾方有為,而獨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
11.
指與詛咒、祈禱鬼神等迷信有關的事。參見“蠱菑”。
1.出自《史記·封禪書》秦德公作伏祠,磔狗邑四門,以御蠱菑。
1.惹事;有意尋事,使人感到麻煩。
1.轉手買賣,牟取暴利。
1.搞;弄。
2.搗鬼,玩花招。
1.猶淘氣。
1.騰倒﹐逗弄。
1.稱人吃喝的貶詞。
1.叢生的蓍草。
1.頻頻磕頭貌。
1.搞;瞎鬧。
2.販賣。
1.輪流替換。
1.攻打敵方空虛之處。
1.同"批亢搗虛"。
2.乘虛攻擊敵方要害。
1.謂弄虛作假。
1.舂搗藥材。
2.古代傳說月中有白兔搗藥。
3.鳥名。宋陸游有《搗藥鳥》詩﹐序云"霧中有此鳥﹐鳴聲清絶﹐正如杵藥。"
1.洗衣時用木杵在砧上捶擊衣服,使之干凈。
1.捶洗衣服時用的石頭。
2.陜西省勉縣舊褒城縣境有女郎山﹐山下有大石﹐相傳為東漢張魯女搗衣所用之石。又荊州秭歸縣境古有屈原宅﹐亦有搗衣石。
1.指丑角。
1.取牛羊等脊側之肉捶搗精制成珍味。
1.在石上搗衣。磚﹐搗衣石。
1.進行舂搗。
1.轉換裝運。
1.求神者在向神禱告時所默誦的經句或愿詞。
1.謂向神求福及得福而后報賽以祭。
2.泛指祭祀。
1.禱文。
1.禱祝求福。
向神祝告祈福虔誠地禱告。
1.泛指祈禱神鬼降福除災。
1.祈禱誦念。
1.書信客套用語。表示祈求﹑盼望。
1.祈禱。禱告而祈求。
1.書信客套用語。表示祈求急切。
1.祈求神佛等。
1.向神祈禱求福。
1.祈禱鬼神求福除災。
1.禱賽。
1.祈神報賽。
1.祈禱時所用的祭牲。
1.禱祝之文。
1.有事禱求鬼神而致祭。
1.祈禱祝頌。
1.祈禱時所用的文辭。古代文體之一。
1.猶言巫祝祈禱。
1.謂向神求福而進獻祭品。
1.謂禱請鬼神等免去災難。
1.禱雨。
1.祈神降雨。
1.謂祈神佑助戰時克敵致勝。
1.祈神賜福。
祈禱祝愿禱祝健康長壽。
1.謂由背后跟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