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大腿(胯到膝蓋部分)。
2.
名詞
機關組織系統中按業務職能劃分的單位(級別一般比科低)。
3.
名詞
(~兒)繩線等的組成部分。
4.
名詞
(~兒)合營企業中資金的一份或一筆財物平均分配的一份。
5.
名詞
指股票。
6.
量詞
量詞。①用于成條的東西。②用于氣味、力氣。③用于成批的人(多含貶義)。
7.
名詞
我國古代稱不等腰直角三角形中構成直角的較長的邊。
1.
亦作“脵”。
2.
車輻近轂之處。
1.出自《周禮·考工記·輪人》參分其股圍,去一以為骹圍。
3.
磬的上端設懸處。
1.出自《周禮·考工記·磬氏》磬氏為磬,倨句一矩有半,其博為一,股為二,鼓為三。
2.出自《考工創物小記·磬氏為磬圖說》磬有二體,曰鼓曰股。懸設於股,故股橫在上,其下縱者鼓,蓋所擊處,磬之本體也。
3.出自《答阮中丞論磬股端向人面書》先鄭言上下,后鄭言內外,蓋互相足。
4.
古代數學名詞。稱不等腰直角三角形中較長的直角邊。短邊稱句(勾),斜邊稱弦。
1.出自《周髀算經》故折矩,以為句廣三,股修四,徑隅五。
2.出自《周禮·考工記·磬氏》倨句一矩有半
5.
釵腳。
1.出自《長恨歌》釵留一股盒一扇,釵擘黃金盒分鈿。
2.出自《酒泉子》詞錦檀偏,翹股重,翠云欹。
3.出自《卷發曲》舞釵股折妝鏡沒,膏沐羞容眾芳歇。
6.
事物或人群的分支。
1.出自《漢書·溝洫志》其西因山足高地,諸渠皆往往股引取之。
2.出自《袁州萍鄉縣楊岐山故廣禪師碑》法堂四阿,股引僧舍。
3.出自《花月痕》零星殘股,竄入河南,又合為南捻。
7.
資本或財物的一份。
1.出自《初刻拍案驚奇》余九百兩照現在人數,另外添出兩股,派了股數,各得一股。
2.出自《上李鴻章書》試觀南洋英屬諸埠,其筑路之資,大半為華商集股。
8.
量詞。用于條形的東西。
1.出自《浯溪》詩浯溪一股寒流碧,聳起雙峰如削壁。
2.出自《西游記》襯屜幾層絨苫迭,牽韁三股紫絲繩。
3.出自《紅樓夢》﹝柳湘蓮﹞掣出那股雄劍來,將萬根煩惱絲,一揮而盡。
4.出自《暴風驟雨》他們順著河沿跑,前邊不遠,分兩股道,一股往北……一股往西。
9.
大腿。
1.出自《詩·小雅·采菽》赤芾在股,邪幅在下。
2.出自《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3.出自《論衡·骨相》高祖隆準龍顏美須,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4.出自《元和圣德詩》萬牛臠炙,萬甕行酒。以錦纏股,以紅帕首。
5.出自《脫卻布褲》詩不脫布褲,汗流雙股;脫卻布褲,雙股泥污。
10.
量詞。用于氣體、氣味等。
1.出自《水滸傳》只見兩股黑氣,在陣前左旋右轉。
2.出自《紅樓夢》賈環聽了,便伸著頭瞧了一瞧,又聞得一股清香。
3.出自《中國人民的心》山風一吹,飄起股青草的香氣。
11.
量詞。用于神態、勁頭、力量等。
1.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還要寫伏辯,那股怨氣如何消得了。
2.出自《多角關系》你們那吊眼皮的陳媽,還有癩痢小王,都是賊眉賊眼的,一股賊腔。
3.出自《誰是最可愛的人·朝鮮同志》不知道從哪里來的一股精神和力量,振動著他的全身。
12.
量詞。用于成批的人。
1.出自《長河·呂家坪的人事》本地兩年來不發生內戰,無大股土匪出現,又無大軍過境。
2.出自《西線軼事》早上我們部隊搜索過去,這股敵人化軍為民,隱蔽到叢林里去了。
1.猶言婚約。
1.《詩.唐風.綢繆》"綢繆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孔傳"三星,參也。在天,謂始見東方也。男女待禮而成,若薪芻待人事而后束也。三星在天可以嫁娶矣。"鄭玄箋"三星,謂心星也。心有尊卑﹑夫婦﹑父子之象,又為二月之合宿,故嫁娶者以為候焉。"后以"三星在天"為男女婚期之典。
1.古代星相家將十二支與五行四方相配,據其生克之理以推兇吉。子卯為一刑,寅巳申為二刑,丑戌未為三刑。凡逢三刑之地則兇。見《協紀辨方書.義例》。
1.祝酒三次。
2.三種德行。
1.指高﹑中﹑下三種地形。
1.佛教名詞。指法相宗所主張的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認為事理﹑迷悟一切諸法,均不出此三性。見《成唯識論》卷八。也稱"三自性"。
2.佛教名詞。指善性﹑惡性和無記性(即非善非惡之性)。
3.道教名詞。指元精﹑元氣和元神。
4.指人性的三個來源。
1.三個兇頑的人。指帝鴻氏(黃帝)之子髈兜,少皞氏之子共工,顓頊氏之子鯀。見《左傳.文公十八年》。
1.謂同時稱雄的三人。指韓信﹑彭越﹑英布。
2.謂同時稱雄的三人。指魏﹑蜀﹑吳三國之主。
1.漢賈誼《新書.退讓》"翟王使使至楚,楚王欲夸之,故饗客于章華之臺上。上者三休而乃至其上。"后因以"三休"為登高之典。
2.唐司空圖晩年以足疾乞退,居中條山王官谷,筑亭名"三休"。作文云"休,休也,美也,既休而具美存焉。蓋量其才一宜休,揣其分二宜休,耄且聵三宜休。又少而惰,長而率,老而迂,是三者非濟時之用,又宜休也。"見《舊唐書.文苑傳下.司空圖》◇因以"三休"為退隱之典。
3.指三國魏金尚(字元休)﹑第五巡(字文休)﹑韋端(字甫休)三人。
4.猶三頓。
1.唐司空圖所筑,在中條山王官谷。參見"三休"。
2.宋臨安玲瓏山亦有三休亭。
1.靈芝草的別名。靈芝一年開花三次,故又稱三秀。
1.三歧鉤。多用于從水中撈物。
1.后魏以徐州﹑北徐州﹑東徐州為三徐。
2.指宋初徐延休﹑徐鉉﹑徐鍇。
3.清代徐干學與弟元文(號立齋)﹑秉義(號果亭)并以文名,時號"三徐"。
1.魏晉玄學家對《老子》﹑《莊子》和《周易》三書的合稱。道教亦沿用之。
2.指日﹑月﹑星。
3.佛家語。謂三種奧義。臨濟宗禪師宣揚教旨,一句中有三玄,一玄中有三要,總稱九帶。
1.經過三次鹽。春秋時,管仲為齊桓公制定的鹽官吏的方法。
2.選三種人。
1.喻三公。鉉,舉鼎器。
1.唐薛收與侄元敬﹑德音的合稱。
1.三窟。
1.唐代稱國子學﹑太學﹑四門學為三學,隸屬國子監。文武三品以上官吏子孫得入國子學,五品以上子孫得入太學,七品以上子孫及平民之俊異者得入四門學。
2.宋代稱太學之外舍﹑內舍﹑上舍為三舍﹐亦稱三學。
3.佛教稱戒學﹑定學﹑慧學為"三學"。
1.謂唐代翰林院﹑弘文館﹑集賢院三院學士。
1.見"三熏三沐"。
1.同"三釁三浴"。
2.表示虔敬。
3.比喻栽培,提攜。
1.巡行三遍。
2.斟酒三次。亦泛指多次。
1.多方查詢。形容決獄之慎重。
1.指春﹑夏﹑秋三季的漲水期。第一汛叫春汛,或名桃汛﹑桃花汛﹑桃花水,汛期大概在清明節后二十日。第二汛叫伏汛,汛期在春汛后至立秋前。第三汛叫秋汛,汛期在伏汛后至霜降前。參閱清朱扆《河防志》卷五。
1.人參。以其三椏五葉,故稱。
1.指三歲的牲口。
2.猶三丫。
1.宋代以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掌領禁軍,謂之"三衙"。
2.三回。
1.大模大樣,傲慢。
2.猶言慢騰騰,懶洋洋。
1.《太平御覽》卷八四五引《典論》"劉表有酒爵三,大曰伯雅,次曰仲雅,小曰季雅。伯雅容七升,仲雅六升,季雅五升。"后以"三雅"泛指酒器。
1.池名。在今四川省閬中縣。
1.吞食三口。《孟子.滕文公下》"陳仲子豈不廉士哉!居于陵,三日不食,耳無聞,目無見也。井上有李,螬食實者過半矣,匍匐往,將食之,三咽,然后耳有聞,目有見。"后以"三咽"作為求食以存活的典實。
1.唐代皇帝御朝前捶鼓三次,以示警戒,并按照一﹑二﹑三鼓進行相應準備,謂之三嚴。
1.三句話。
2.三個字。
3.指三言詩。
4.指明馮夢龍纂輯的三種短篇小說集。
1.猶三人成虎。
明代白話短篇小說集。三言是《喻世明言》(原名《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總稱,馮夢龍編著。二拍指《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凌fda73醣嘀。
1.見"三言兩語"。
1.北魏地方基層行政官吏黨長﹑里長﹑鄰長的合稱。
2.陰陽家指年月日之首。
1.佛教謂農歷正月﹑五月﹑九月為齋戒之月。于此三月尤須作善以要福。
1.同"三長兩短"。
2.猶閑話,壞話。
1.指治國理政的三大綱要。
2.指三種恒久不變的事象。
1.科舉時代考試須經三次,叫初場﹑二場﹑三場。亦總稱三場。
1.見"三注三唱"。
1.正月一日。為歲﹑月﹑日之始,故曰三朝。
2.謂三日。
3.舊時婚后或出生后第三日均稱"三朝"。
1.三﹑五天。
1.指歷事三位君主的重臣。語出《后漢書.章帝紀》"行太尉事節鄉侯熹三世在位,為國元老。"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四"海寧陳文簡公予告在家﹐來游西湖﹐人知三朝元老﹐觀者如堵。"后用以泛指老資格。
1.佛教語。喻三乘。謂以羊車喻聲聞乘(小乘),以鹿車喻緣覺乘(中乘),以牛車喻菩薩乘(大乘)。見《法華經.譬喻品》。
2.唐窺基博通釋典,嘗至太原傳法,以三車自隨,前車載釋典,中車自乘,后車載妓仆食饌。路遇一老父點化,頓悔前非,只身前往◇成為法相宗大師。見宋贊寧《唐京兆大慈恩寺窺基傳》。詩文中亦有用其事者。
1.指修行佛法的人。
1.古指三公﹑三卿等。
2.泛指重臣。
3.春秋魯之仲孫﹑叔孫﹑季孫氏稱"三臣"。
4.指衛之仲叔圉﹑祝鮠﹑王孫賈。見宋王應麟《小學紺珠.名臣上.衛三臣》。
5.指南宋末抗元殉節的文天祥﹑張世杰﹑陸秀夫。
1.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