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草木)干枯。
1.
亦作“槀”。
2.
枯槁,干枯。
1.出自《易·說卦》其於木也,為科上槁。
2.出自《禮記·曲禮下》稿魚曰商祭。
3.出自《祭竹林神文》今農既勤於稼,有苗盈野,而天不雨,將盡槁以死。
4.出自《書信集·致許廣平》此地甚暖和,水尚未冰,與上海仿佛,惟木葉已槁而未落,可知無大風也。
5.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
3.
泛指干枯之物。
1.出自《左傳·哀公三年》〔富父槐〕於是乎去表之稿,道還公宮。
4.
特指枯葉。
1.出自《商君書·弱民》秦師至,鄢郢舉,若振槁。
2.出自《荀子·王霸》及以燕趙起而攻之,若振槁然。
3.出自《集外集拾遺補編·辛亥游錄》出稽山門可六七里,至于禹祠,老蘚緣墻,敗槁布地。
5.
羸瘦;憔悴。參見“槁項黃馘”。
1.出自《次韻致遠木人》河側鮑焦干尚立,江邊屈子槁將投。
2.出自《幽居》詩芳樽雖匪金丹術,槁面尊前也暫紅。
6.
死亡。
1.出自《說苑·立節》成公趙曰:“……吾若是而生,何面目而見天下之士?!彼炝㈤蚂杜砩街?。
2.出自《三時記》文山負其馬,立槁,至今馬冢尚在。
3.出自《論中國國民生計之危機》如食木之蠹,木盡而蠹亦槁必矣。
7.
猶摧殘。
1.出自《哭刁景純》詩此老如松柏,不受霜雪槁。
1.磨穿了鐵鑄的硯臺?!缎挛宕罚畷x臣傳.桑維翰》"初舉進士,主司惡其姓,以為'桑'﹑'喪'同音。人有勸其不必舉進士,可以從佗求仕者。維翰慨然,乃著《日出扶桑賦》以見志。又鑄鐵硯以示人曰'硯弊則改而佗仕。'卒以進士及第。"后因以形容立志不移,持久不懈。亦形容筆墨功夫之深。
1.舊時稱星期四。
1.對棋盤的戲稱。
1.昆蟲名。蛺蝶的一種。頭大多毛,復眼突出,觸角呈棒狀,兩翅有葉脈狀花紋靜止時豎起,很象枯葉,故稱。
1.山名。在今遼寧省西北部老哈河與西拉木倫河合流處,為契丹部族的發祥地。
1.木樁。
1.楊姓的代稱。
2.復姓。北魏有木易于。見《通志.氏族五》。
1.木質的印章。
1.木制的印章。
1.木制的盛流質容器。
2.見"木罌缻"。
1.見"木罌缻"。
1.亦作"木罌缶"。
2.用木柙夾縛眾罌缻而成的浮渡工具。
1.麻木僵硬。
1.猶木柵。
1.古代用以殉葬的木偶。
體鳴樂器。木制。通常為團魚狀,中空,張口,以利共鳴。用小木槌擊奏。原為佛教法器,用于禮佛或誦經◇用于民族器樂演奏。
1.木質魚形符節。
1.彈詞的一種。清代中后期流行于粵語區域??煞譃?龍舟"及"南音"兩種。
1.木刻的人像。
1.亦作"木寓龍"。
2.木雕的龍。古代祭神時所用。
1.亦作"木寓馬"。
2.木雕的馬。古代祭神時所用。
1.見"木偶人"。
1.宋代的一種弩箭。
1.見"木禺龍"。
1.見"木禺馬"。
1.傳說古代木制的形狀像鳶的飛行器。
1.見"木蠹"。
1.舊謂木德王朝的氣數。
1.謂以木料制做器皿是木的不幸。
2.謂浪用木材以雕版印書。猶言禍棗災梨。
1.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綠色,呈管狀,中空,有節;葉退化成鱗狀。因表面粗糙,可用以打磨木﹑骨﹑銅等器物。
1.木片。
2.古代書寫用的木簡。
1.木制的閘門。
1.木制的柵欄門。
1.棧道。
1.粗大的木材。
1.木制的拐杖。
1.木制的枕頭。
1.古代吐蕃別族青唐羌人語譯音,意為龍頭,指兄弟輩中有權威的長兄。
1.古代五行官之一。
1.樹木的汁液。
1.生于木上的真菌類植物。一說為紫芝的別名。
1.木柱;木材。
1.古代木制的手銬。
1.粗大的木材。
1.車廂的木格欄。即車廂前面和左右兩面橫直相交的欄木。
1.藤黃科常綠喬木。又名山桔子。產于廣西的一種果樹。亦指其果實。
1.木制的神位。上書死者姓名以供祭祀。又稱神主。俗稱牌位。
2.指木制的社神神位。
1.木頭樁子。
1.木槌。
1.即櫌。一種敲打土塊﹑平田的農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