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追,盡早或及時到達。
2.
動詞
加快行動,使不誤時間。
3.
動詞
去;到(某處)。
4.
動詞
駕馭。
5.
動詞
驅逐。
6.
動詞
遇到(某種情況);碰上(某個時機)。
7.
介詞
〈口〉表示等到將來某個時候。
8.
名詞
(Gǎn)姓。
1.
同“趕”。
2.
亦作“趕”。
3.
追趕;追逐。
1.出自《朝野僉載》莊曰:“昔有人相莊,位至三品,有刀箭厄。莊走出被趕,斫射未死,走得脫來,愿王哀之。”
2.出自《朱子語類》如天行亦有差,月星行又遲,趕它不上。
3.出自《水滸傳》這里官軍,恐有伏兵,不敢去趕。
4.出自《風云初記》老常叫住了她,說:“沒怨說這會的姑娘們好,走起路來像風胡轆,叫我好趕!”
4.
跟隨;相隨。
1.出自《三國志平話》曹操笑曰:“趕我復回!倘破賊臣,建立大功,何官不做?”
2.出自《平妖傳》他家也有妻兒、女兒、親兒、春兒,聞得此信,即趕上一大隊過這冷家莊來,守著棺木哭哭啼啼。
5.
引申為趨奉。
1.出自《紅樓夢》傻大舅輸家,沒心腸,喝了兩碗,便有些醉意,嗔著陪酒的小么兒只趕贏家不理輸家了。
6.
赴,到。
1.出自《都城紀勝·瓦舍眾伎》今街市有樂人三五為隊,專趕春場,看潮,賞芙蓉,及酒座祗應,與錢亦不多,謂之荒鼓板。
2.出自《風雨桐江》下下木原沒圩,買東西賣東西都要到上下木去趕許天雄的青龍圩。
7.
趕往搭乘。
1.出自《早晨三點鐘》她為什么這樣早就起來,把自己打扮得這樣可愛——也許她要動身去趕火車?
8.
指搭乘。參見“趕船”。
1.出自《北伐途次》一直到了晚上,我們所期待的朱代杰所帶領的一批人還未見到來,反是在長沙留守著的一大部隊人和黨紅會的一些女同志趕著火車先到了。
9.
驅逐;驅散。
1.出自《宣和遺事》前集須臾捧出大金盤,趕散殘星與明月。
2.出自《金線池》我這門戶人家,巴不得接著子弟,就是錢龍入門,百般奉承他,常怕一個留他不住;怎么剛剛三日,便要趕他出門?決無此理!
3.出自《兒女英雄傳》自從赤面虎這個兇僧占了這地面,把兩個游僧趕出廟去。
4.出自《爬在旗桿上的人》在家里預備下點鮮姜、紅糖,燒上一鍋開水,等從地里回去以后,全家都喝一碗滾熱的紅糖姜水,好趕趕寒氣,省得肚子疼,著涼感冒。
10.
驅策;駕御。
1.出自《恨海》車夫趕著牲口,徑投南道上去了。
2.出自《吳越春秋史話》你今天這車是怎么趕的啊?
11.
謂加快或加緊從事某項工作。
1.出自《陳州糶米》[小衙內云]休要量滿了,把斛放趄著,打些雞窩兒與他。[大斗子云]小人知道了,手里趕著哩。
2.出自《平妖傳》道士轉身出去,就教乜道村中去喚兩個裁縫,明日侵早要趕件衣服。
3.出自《官場維新記》又叫袁伯珍趕將履歷寫好。
4.出自《離家的一年》好容易趕完這雙襪子了,放在這邊角里,你可記著。
12.
趁,利用。
1.出自《南牢記》今日趕個空,便瞞著周家去走一遭。
2.出自《金瓶梅詞話》今日趕娘不在家,要和你會會兒。你心下如何?
3.出自《且介亭雜文二集·“京派”和“海派”》我也曾經略略的趕了一下熱鬧,在許多唇槍舌劍中,以為那時我發表的所說,倒也不算怎么分析錯了的。
13.
搶;爭取。
1.出自《兒女英雄傳》那夜安公子早已完卷,那班合他有些世誼的……也都已寫作妥當,準備第二日趕頭排出場。
2.出自《秦川兒女》無論如何得趕在事情發生之前。
14.
逼迫;迫使。
1.出自《暴風驟雨》說是他當過偽村長吧,也是時候趕的,不能怨他。
2.出自《暴風驟雨》老弟,是時候趕的,推也推不掉,你還不明白?
15.
按照;據。
1.出自《歧路燈》況薛家姑太太,趕舊親是姊妹,論新親則賢弟與甥女有翁媳之分。
2.出自《今天創作的道路》究竟應該寫些什么呢?應該趕自己所最能接近、最能知道的東西寫。
16.
遇到;碰上。
1.出自《紅旗譜》這些好事情,集在一塊。趕在別的孩子,一定會高興得合不攏嘴,說不完的吉慶話。
17.
掙;賺。
1.出自《賣煙葉》賈鴻年他娘昨天晚上買了我三斤自用煙葉,說是給他一個親戚買的,也許是想捎到城里賣一賣趕個零花錢!
18.
指船身兩側的走道。
1.出自《庚子風云》突然,女兒大聲喊起來:“爹,嚇死我啦!”“怎么了?”父親不明究竟地問,從船趕上轉過身來。
19.
搟。用棍棒來回碾,使東西延展變平,變薄或變得細碎。
1.出自《醒世姻緣傳》蕭北川又道:“鄰家請你趕餅,你就與他去趕趕不差。”
2.出自《福貴》幸虧有個東屋嬸,幫著銀花縫縫孝帽,掛掛白鞋,坐坐鍋,趕趕面,才算把一場喪事忙亂過去。
20.
猶敢。莫非;怕是。參見“趕情”。
1.出自《男婚女嫁》你問他個事兒,他懶得回答你——趕是他心里有事兒嘛!
21.
朝著;向。
1.出自《兒女英雄傳》一席話把個安太太疼的不由得趕著他叫了聲:“我的兒!你千萬不要如此!”
22.
等;等到。
1.出自《說唐》今奉唐節度差遣赍送禮物,趕正月十五日,到長安楊越公府中賀壽。
2.出自《兒女英雄傳》下欠的奴才也催過他們,趕明年麥秋準交。
3.出自《蓬萊仙境》趕幾時,我們才能消滅戰爭,我可以回到祖國,回到故鄉?
23.
比。
1.出自《初刻拍案驚奇》此公正該坐頭一席。你每枉自一船的貨,也還趕他不來。
2.出自《糾紛》婦女們見有意見沒人管,于是下地的人數一天趕一天少了。
1.細小;瑣屑。
2.卑下;低賤。
1.細小的嫌隙。
1.細小的瑕疵。亦喻小缺點,小過失。
1.微細,細小。
1.精妙鮮明。
1.細小的嫌隙。
1.謂顯現微妙。
1.謂顯現微妙之處,闡明幽深之理。
1.細碎詳盡。
1.謂幽微的先兆。
1.猶微昏。指傍晚。
1.薄絹。
1.稀薄的云氣。
1.華美。
日報。1938年1月嚴寶禮等創刊于上海。因宣傳抗日愛國,1939年5月被迫停刊。1945年9月復刊,因支持愛國民主運動,1947年5月被國民黨當局勒令停刊。1948年9月起出版香港版《文匯報》。1949年6月,上海版復刊,并以報道文教、科技為主要內容。
1.清代專藏《四庫全書》的書閣之一。在今江蘇省揚州市大觀堂。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修建﹐咸豐四年(1854年)毀于火。
1.文士飲酒賦詩或切磋學問的聚會。
2.指文人結合的團體。
1.華彩﹐華麗。
1.文德恩惠◇多用為謚號。
1.彩色的布帛。
1.煮東西時所用的小而緩的火。
1.因寫文章而招來的災禍。指文字獄。
1.錦雞。又名金雞。胸前五色如孔雀羽﹐其尾羽可為冠服之飾。
1.文字所記載的事跡。
1.一人或數人作品匯集編成的書。
1.文字書籍。
2.文章典籍。泛指書籍。
3.文簿帳冊。
1.稱熟悉文獻典籍的人。
1.供讀書作文的幾案。亦為文人間的書信用語﹐猶足下。
1.文書與會計簿籍。
1.猶文奏。
1.崇尚文禮的朝代。
2.文章家﹐作家。
1.即玳瑁。
1.文章的聲價。
1.掩飾奸詐﹐助長惡行。
1.簡策上的文辭。古代無紙時﹐著述皆寫于竹簡或木簡上﹐故稱。
①廣義指組織或個人為處理事務而制作的有信息記錄的各種材料。狹義指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對外發出的和內部使用的公文。②性質相同的記錄組成的集合。按記錄的類型不同,分操作系統文件和數據庫文件兩類。操作系統中的文件僅是一維的連續的字符序列,其中的記錄僅是一個字符組;數據庫中的文件是帶有結構的記錄的集合,由一個或多個數據項組成。
1.裝飾華麗的劍。
1.比喻文章的內容深廣猶如大江。
1.比喻文章和學問似長江﹑大海般深廣博大。
1.寫文章的大家。
1.以虛文歸降。猶言表面投降。
1.文風浮薄。
1.指禮樂法度;文章教化。
2.文告教令。
3.文化教育。
1.文職官階。
1.猶文豪。
1.入京應試的證明文書之類。科舉鄉試中式稱舉人﹐考中舉人即由地方官給予文解發解入京﹐參加中央考試。
2.公文。
1.文化界﹑文學界。
1.清代專藏《四庫全書》的書閣之一。乾隆四十年(1775年)仿寧波范氏天一閣建筑﹐建于承德避暑山莊。1915年藏書運至北京﹐今藏于北京圖書館。
1.文彩斑爛的織錦。
1.文化禁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