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髴髣”。猶髣髴。仿佛。約略的形跡。
1.出自《祭王木叔秘監文》舟藏人往,徒載遺像;后生觀之,猶得髴仿。
2.
見“髣髴”。隱約,依稀。
1.出自《楚辭·遠游》時仿髴以遙見兮,精皎皎以往來。
2.出自《桃花源記》山有小口,仿髴若有光。
3.出自《華山慶云見》詩依稀來鶴態,仿髴列仙群。
4.出自《和王舍人〈憶省中小桃〉》仿髴物華先上苑,依稀歌吹下昭陽。
5.出自《石鼓歌》蘚斑嚙蝕字揞揜,仿髴尚可形模求。
3.
見“髣髴”。約略的形跡。
1.出自《漢書·敘傳上》昔有學步于邯鄲者,曾未得其仿髴,又復失其故步。
2.出自《悼亡詩》帷屏無仿髴,翰墨有余跡。
3.出自《凌虛臺記》然而數世之后,欲求其仿髴,而破瓦頹垣無復存者。
4.出自《漢文學史綱要》翻今之《易》與《書》,間能得其仿髴。
4.
見“髣髴”。類似,好像。
1.出自《文選·張衡〈西京賦〉》曾仿髴其若夢,未一隅之能睹。
2.出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于是以亮為右將軍
3.出自《游羅浮山一首示兒子過》詩近者戯作《凌云賦》,筆勢仿髴《離騷經》。
4.出自《詩與批評·藝術底忠臣》無數的人臣,仿髴真珠攢在藝術之王的龍袞上。
5.
見“髣髴”。引申為比似,比并。
1.出自《欒城先生遺言》西漢之文,后世莫能仿髴。
2.出自《題褚遂良書〈唐文皇帝哀冊〉墨跡》觀褚公所書哀冊,豈后人所可仿髴哉!
6.
見“髣髴”。仿照,模仿。
1.出自《焦氏筆乘·龜山不輕解易》嘗謂說《易》須仿髴圣人之意,然后可以下筆。
2.出自《居易錄談》致畫師數輩,為言姿態折曲,仿髴追寫,卒不肖。
7.
見“髣髴”。大約,幾乎。
1.出自《敦煌變文集·燕子賦》脊上縫個服子,仿髴亦高五尺。
2.出自《達哉樂天行》先賣南坊十畝園,次賣東都五頃田;然后兼賣所居宅,仿髴獲緡二三千。
3.出自《晉祠》詩廢興仿髴無舊老,氣象寂寞余山川。
8.
婦人首飾。
1.出自《易·既濟》婦喪其茀
2.出自《班班林間鳩》詩又云子亦病,蓬首不加髴。
9.
泛指首飾。
1.出自《續黔書·游弁珠洞記》洞內盛仙佛,瑤幢瓔珞垂華髴。
10.
謂戴首飾。
1.出自《奉和子華持國玉汝來飲西軒》愚妻方罷沐,供飲媿倉卒。凍婢昧煎和,親調首忘髴。
1.同"鄰笛"。
1.同"鄰笛"。
1.鄰里中為首的人。
1.亦作"鄰畺"。
2.邊疆。
1.鄰居故舊。
如果兩個角有公共頂點和一條公共邊,并且它們的另一條邊分別在這條公共邊的兩側,稱一個角為另一個角的鄰角。
1.鄰近,接近。
1.附近。
2.接近。
1.地域相接。
2.鄰近的地域。
1.住家接近的人或人家。
1.竹紋繚繞貌。《文選.王褒》"鄰菌繚糾,羅鱗捷獵。"李善注"言蕭之形也。鄰菌﹑繚糾,相著貌。如羅魚鱗布列也。"一說,為竹管相連貌。劉良注"并竹管相連繚貌,如魚鱗羅列。"
1.亦作"鄰老"。
2.對鄰居老年人的敬稱。
1.轔轔,眾車行進聲。
江西出產的一種紙,用竹子做原料,細密、潔白。本稱連四,后訛稱連史。
1.一箭接一箭。
2.猶連珠箭。
1.接連幾代。
1.合謀共事。
1.謂幾種勢力聯合起來。
1.一戶挨一戶。形容眾多。
2.指鄰居。
1.合聚。
1.攜手;手挽手。
2.地方的巡軍。
3.串通;勾結。
4.指互相連絡串通的人。
5.指合作者。
1.聯名書寫。
2.猶連寫。
1.古代的一種兵器。
1.連名上疏。
1.連名,聯合署名。
2.同一官署。
1.連續降雨。
1.古代十國諸侯之長。
2.泛稱地方高級長官。唐代多指觀察使﹑按察使。
1.見"連四紙"。
1.即連史紙。
1.即連史紙。
1.猶連舟。
1.連續幾夜。
1.見"連歲"。
1.猶連年。
1.即鏈子。
2.星名。
1.玉制小連環,動則聲音清澈而細碎。
一個公司或集團開設的經營業務相關、方式相同的若干個商店。
1.即鎖子甲。其甲五環相互,一環受鏃,諸環拱護,使箭不能入。
也稱聯號商店”。零售商業的一種組織形式。特點是分散于各地的眾多商店受總店統一管理和控制,采用同一商號和經營策略,經營同類商品和服務,甚至商店建筑裝潢和色調也大體統一。
1.見"連鎖"。
1.一重接一重的門。形容房屋深邃。
1.重門深邃的房屋。
1.見"連闥洞房"。
1.并榻。多形容關系密切。
1.一臺接一臺。
分好多次演出的很長的本戲,每次只演一兩本。
1.見"連臺本戲"。
1.玉制連環。比喻緊密相連。
1.比喻全部,無遺留。
1.形容車馬通行頻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