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夾衣。亦指裝綿絮的衣服。引申為夾層的。
1.出自《說文·衣部》復,重衣也。
2.出自《三國志·魏志·管寧傳》寧常著皂帽、布襦袴、布裙,隨時單復。
3.出自《說文·衣部》復……一曰褚衣。
4.出自《齊民要術·雜說》二月……蠶事未起,命縫人浣冬衣,徹復為袷。
5.出自《舊唐書·王稷傳》廣治第宅,嘗奏請借坊以益之,作復垣洞穴,實金錢於其中。
6.出自《夷堅丙志·藍姐》〔藍姐〕秉席間大燭,引盜入西偏一室……付以鑰,使稱意自取。盜拆被為大復,取器皿蹴踏置於中。
2.
土窟。
1.出自《鹽鐵論·輕重》夏不失復,冬不離窟。
2.出自《讀書叢錄·鹽鐵論》《說文》:“??,地室也。從穴復聲。”《詩》曰:“陶??陶穴。”《淮南·泛論訓》:“古者民澤處復穴。”高誘注:“復穴,重窟也。”《禮記·月令》鄭注:“古者復穴。”正義:“復穴者,謂窟居也。”三字(??、復、復)通用。
3.出自《鹽鐵論釋要·輕重》復,指衣言,王先謙云:“言當暑不去復衣”是也,洪頤煊讀“復”如“??”,非是。
3.
武術上指使用兩件兵器(如雙刀、雙劍)的技術。
1.出自《三國志·魏志·文帝紀》才藝兼該
4.
中醫指七方之一的復方。
1.出自《傷寒明理論·藥方序》制方之體,宣、通、補、瀉、輕、重、澀、滑、燥、濕十劑是也。制方之用,大、小、緩、急、奇、耦、復七方是也。
2.出自《本草綱目·序例上·七方》流變在乎病,主病在乎方,制方在乎人。方有七:大、小、緩、急、奇、偶、復也。
5.
重復;重疊。
1.出自《呂氏春秋·季冬》水澤復
2.出自《顏氏家訓·序致》魏晉已來,所著諸子,理重事復,遞相模??。
3.出自《游山西村》詩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
繁多;復雜。
1.出自《文心雕龍·練字》單復者,字形肥瘠者也……善酌字者,參伍單復,磊落如珠矣。
2.出自《新唐書·儒學傳上·曹憲》太宗嘗讀書,有奇難字,輒遣使者問憲。憲具為音注,援驗詳復,帝咨尚之。
1.頭巾名。宋制萬字巾下闊上狹,形同萬字,故名。亦稱"萬字頂頭巾"。
1.果名。又名萬壽果。
1.亦作"卐字"。
2.即卍。
3.呈"卍"狀之事物。
1.形如"卍"字的頭巾。明制為教坊樂工所戴。
1.綰發,束發。指男孩成童。
1.即手表。
1.手鐲。
1.形容馬之良者。語本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養牛馬驢騾》"蹄欲得厚而大﹐踠欲得細而促。"
1.構成手腕的骨頭﹐每只手有八塊。
1.手鐲類的飾物。
1.臂力。
2.特指寫字或賦詩作文時運筆的力量。
1.猶言手上。
1.手腕脫位。形容書寫忙迫緊張。
1.腕的俗稱。
1.亦作"尫闇"。
2.懦弱愚昧。
1.亦作"尩弊"。
2.衰病疲困。
1.亦作"尫殘"。
2.衰朽。
1.羸弱。
1.亦作"尩悴"。亦作"尫悴"。
2.瘦弱憔悴。
1.亦作"尩頓"。亦作"尫頓"。
2.衰病困頓。
3.指衰病困頓之身。
1.指邪惡的人。
1.亦作"尩瘠"。
2.瘦弱。
1.猶老弱。
1.亦作"尫羸"。亦作"尩羸"。
2.瘦弱。亦指瘦弱之人。
1.孱弱;怯弱。
1.亦作"尩陋"。亦作"尫陋"。
2.瘦弱丑陋。
1.亦作"尩駑"。
2.謂孱弱無能。
1.亦作"尫懦"。
2.懦弱。
1.亦作"尫怯"。
2.怯懦。
1.亦作"尫柔"。
2.柔弱。
1.亦作"尫弱"。亦作"尩弱"。
2.瘦弱;衰弱。
3.指弱小﹑衰弱的人。
1.亦作"尩頑"。
2.衰頹而愚笨。
1.亦作"尫尫"。
2.指行不正。
1.瘦小。
1.亦作"尩痬"。
2.指疾病。
1.亦作"尫傴"。
2.佝僂。指樹身彎曲。
1.亦作"尫瘵"。
2.衰病。
1.猶言殘兵敗卒。
1.猶言盈盈水波。
1.古族名。又稱雍古﹑王孤等。來源于沙沱突厥。遼金時游牧于今內蒙古自治區大青山以北地帶,先后屬遼金,為金守護邊壕。鄰近漢族,文化較高。統治階層信景教。宋元人稱為白韃靼。十三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各部時,并入蒙古。
1.水深廣貌。
1.猶寬容,涵。
1.深廣。
1.見"汪濊"。
1.水坑,池沼。
1.淚流不止貌。
1.古國名。夏禹時,國君名防風。故地在今浙江省德清縣武康鎮。
1.氣勢廣大貌;廣闊無邊貌。
1.汪踦,春秋魯國的一個兒童,在參加抗擊齊國的戰斗中犧牲。魯國破格以成年禮葬之。踦,亦作"锜"。事見《左傳.哀公十一年》及《禮記.檀弓下》◇因以"汪踦衛國"作為兒童救國的典型事例。
1.見"汪踦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