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柹”。
2.
削下的木片、木皮。
1.出自《詩·小雅·伐木》伐木許許。
2.出自《顏氏家訓·書證》《后漢書·楊由傳》云:“風吹削肺。”此是削札牘之杮耳。古者書誤則削之,故《左傳》云“削而投之”是也。
3.出自《資治通鑒·陳長城公禎明元年》﹝隋主﹞命大作戰船,人請密之。隋主曰:“吾將顯行天誅,何密之有!”使投其杮於江。
4.出自《歲九月虜令伐我墓柏二株》詩刳中流柿要名材,乍擬相將赴東海。
3.
謂斫削木材。
1.出自《馬汧督誄》爨陳焦之麥,杮梠桷之松。
4.
古數名。
1.出自《少室山房筆叢·雙樹幻鈔中》古黃帝算法,總有二十三數,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億、兆、京、垓、柿、壤、溝、澗、正、載。
1.兵刃和弓弩。泛指武器。
1.傳令的士兵。
2.清代由官府發給﹑差兵執持的一種憑證。
1.亦稱"兵痞子"。
2.指在舊軍隊長期當兵﹑沾染惡習的人。
1.見"兵痞"。
1.特制的軍隊標號圖型和人員﹑兵器﹑地物等模型。供各級指揮員在沙盤上研究作戰和訓練等情況時使用。
1.軍旗。
1.戰爭的氣氛。
2.士氣。
1.武器。
1.指兵書;兵法。
2.指兵權。
3.宋代臨時委任的軍區統兵官"兵馬鈐轄"的省稱。
1.士兵﹑軍馬強壯。指軍隊強大﹐有戰斗力。
2.泛指強壯有力。
1.見"兵強則滅"。
1.用兵的權謀;計謀。
2.掌管和指揮軍隊的權力。
1.士兵。
武器藏兵刃于帷席之間。
①兵器兵戎相見。②軍隊屢佐大侯,以調兵戎。③戰士今兵戎始息,宇內初定。
1.指發生武裝沖突。
1.戰爭和喪亂。
1.駕船或管船的士兵。
1.軍隊。
1.箭名。枉矢和絜矢。主要用于守城和車戰等。
1.士卒;士兵。
1.指軍訓式的操練。
1.舊指軍訓式的體育操練﹐包括器械操(如單杠﹑攀繩﹑登梯等項練習)﹑兵式教練(如步法﹑槍操﹑隊列﹑軍禮等)兩部分。
1.戰事;戰爭。
1.兵力情況。
2.指用兵布陣。
3.猶兵力。
1.謂用兵力防守。
1.軍隊的前鋒。
2.主將﹐統帥。
中國古代對論述兵法的著作的稱謂,后成為軍事著作的通稱。《漢書·藝文志》著錄古兵書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圖四十三卷。歷代兵書從內容上可分為兵法、兵略、訓練、陣法、兵制、兵器、城守、軍事地理、名將傳等類。現存最早的完整兵書是《孫子兵法》。
1.古謂戰爭結束后把兵器交還有司。
1.兵法﹐戰術。
1.供役使的兵卒。
1.死于兵刃。
1.猶烽燧。古代邊防報警燃舉的煙火。借指戰亂。
1.猶兵法。
1.帶兵的頭目。
①軍、師(旅)兩級組織的統稱。②大部隊的泛稱。③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一級組織。由若干個軍(師)和戰斗、勤務保障部隊編成。隸屬于野戰軍或中央軍事委員會。
1.軍隊駐守之所。
2.軍隊駐守。
1.軍隊的威勢。
1.士兵和守衛之具。亦指防衛。
1.猶兵不血刃。
1.古代的軍職。在裨將下。
1.謂用兵打仗當求速勝而不計戰法的巧拙。
1.用兵作戰沒有固定不變的方式。謂當根據敵情﹐采取靈活對策而取勝。
1.見"兵無常勢"。
1.同"兵不血刃"。
1.古代軍隊編制﹐五人為伍﹐因以"兵伍"泛指軍隊。
1.古代祭祀時的一種舞蹈﹐舞者手執干戚等兵器。
1.軍事事務。
戰火焚毀破壞連年兵燹,房屋田產都已毀盡。
1.軍人的薪俸。也泛指軍隊的給養和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