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用拳頭或棍棒等敲打。
1.
用棍棒或拳頭等敲打。 參見“捶笞”。
1.出自《論衡·變動》張儀游於楚,楚相掠之,被捶流血。
2.出自《晉書·祖逖傳》持我鈍槌,捶君利錐,皆當摧矣。
3.出自《水調歌頭·席上為葉仲洽賦》詞高馬勿捶面,千里事難量。
4.出自《儒林外史》〔夏總甲〕把腿蹺起一只來,自己拿拳頭在腰上只管捶。
5.出自《青?坡》不少人家,由于人手齊全,還挑了生土,把地填平、捶平。
2.
搗。
1.出自《禮記·內則》每物與牛若一,捶反側之,去其餌。
3.
同“箠”。杖;鞭。
1.出自《莊子·天下》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2.出自《后漢紀·光武帝紀四》以飽待饑,以逸擊勞,折捶而笞之耳。
3.出自《同劉二十八院長寄澧州張使君》詩曳捶牽羸馬,垂蓑牧艾豭。
4.
同“錘”。鍛,錘煉。
1.出自《莊子·大宗師》夫無莊之失其美,據梁之失其力,黃帝之亡其知,皆在爐捶之間耳。
2.出自《廣絕交論》雕刻百工,爐捶萬物。
3.出自《與朱少白論文》所惡于學文者,謂其但知捶章煉句,形貌以求古人,識者所不取耳!
1.內典。
1.高攀求教。
1.攀附接近。
1.猶言談今說古。
1.同"攀今吊古"。
1.猶言談今說古。
1.見"攀今攬古"。
1.攀緣行進。
1.見"攀朱檻"。
1.謂手攀屋椽。
1.連累。
1.援引為例。
1.誣供牽連。
1.攀住車馬﹐不勝依戀。常用于表示對良吏的眷戀。
1.折取或拉下樹枝。
1.猶言攀龍附鳳。
1.攀轅懇留。表示對去職官吏的眷戀。
2.泛指挽留。
1.見"攀髯"。
1.猶言攀龍附鳳。
1.猶言攀龍附鳳。
1.攀住車馬攔住路。表示對離職官吏的眷戀。
1.攀引。
1.見"攀轅臥轍"。
1.猶攀登。
1.謂對去世帝王的哀悼思慕。
2.泛指哀悼。
1.見"攀躋"。
1.猶模擬。
1.攀援;攀登。
1.攀拉玩弄。
1.抓著東西向前或向上爬。
1.攀附追陪。
1.高攀匹配。
1.攀援牽引。
1.拉親戚關系。
2.俗稱議婚或訂婚。
鳥類的一個類群。嘴直而長,形如鑿;腳短而健,二、三兩趾向前,一、四兩趾向后,善于攀木;尾羽短而堅硬。如啄木鳥、杜鵑、鸚鵡等。
1.傳說黃帝鑄鼎于荊山下﹐鼎成﹐有龍下迎﹐黃帝乘之升天﹐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馀人。馀小臣不得上龍身﹐乃持龍髯﹐而龍髯拔落﹐并墮黃帝之弓。百姓遂抱其弓與龍髯而號哭。事見《史記.封禪書》◇用為追隨皇帝或哀悼皇帝去世的典故。
1.誣供牽連。
1.攀住車馬﹐依依送別。
1.閑談;交談。
1.攀附著藤葛前進。極言道路艱難。
1.攀引或攀折枝條。
1.攀拉追望。極言不忍分離。
1.謙詞。謂有違于依附。
1.猶抱柱。
1.詢問。
1.猶誣告。
2.謂犯人誣供以牽連他人。
1.追慕想望。
1.攀附他物延伸。
攀登陡峭巖壁的運動。始于20世紀50年代,1974年被正式列為國際體育項目,并舉行了國際攀巖錦標賽。
1.猶攀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