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開始(做);(初次)做。
2.
名詞
從未出現過的意義重大的舉動或事業。
3.
動詞
通過經營等活動而獲取。
1.
亦作“刱”。亦作“剏”。亦作“剙”。
2.
初始。
1.出自《水經注·谷水》皇居創徙,宮極未就,止蹕於此。
2.出自《漱華隨筆·人輿》張弘靖以宰相鎮幽州,用人輿出入。將士創見駭怒。
3.
建造。
1.出自《新唐書·李昭德傳》武后營神都,昭德規創文昌臺及定鼎、上東諸門,標置華壯。
2.出自《武林舊事·湖山勝概》南園,中興后所創。光宗朝賜平原郡王韓侂胄。
3.出自《聊齋志異·狐女》日已西下,君姑止此。我相佳地,暫創一室,以避虎狼。
4.
撰寫;創作。
1.出自《北夢瑣言》有劉三復者,少貧,苦學有才思……德裕試其所為,謂曰:“子可為我草表,能立就,或歸以創之?”
2.出自《聊齋志異·張鴻漸》張服其言,悔之,乃婉謝諸生,但為創詞而去。
5.
超出;擴大。
1.出自《蔣公墓志銘》臣欲擇朝士曉暢民事者,先於一路考財賦所從,孰經常,孰橫斂,某創支,某定例。
2.出自《太一三代度師蕭公墓表》明年,河復,本觀殿宇頹毀且盡。師次第繕完,尋復一新,而增創者幾倍。
3.出自《元典章·朝綱一·政紀》今后除重事并剏支錢糧必合咨稟者,議擬咨來。其余公事應合與決者,隨即從公依例與決。
6.
懲治;警戒。
1.出自《書·益稷》予創若時。
2.出自《農政全書》不于此輩創一警百,而懲噎廢食,亦復何官不可廢,何事不可已耶?
7.
同“闖”。多見于俗文學作品。
1.出自《黃鶴樓》喒正是低著頭往虎窟龍潭創,卻正是合著眼去那地網天羅里撞。
2.出自《兒女英雄傳》我何玉鳳從十二歲一口單刀創了這幾年,甚么樣兒的事情都遇見過。
8.
通“愴”。參見“創楚”。悲傷痛苦。
1.出自《隸釋·漢武都太守李翕西狹頌》郡西狹中,道危難阻峻……過者創楚,惴惴其栗。
9.
始造。
1.出自《漢書·敘傳下》叔孫奉常,與時抑揚,稅介免胄,禮義是創。
2.出自《達聰明致理化策》此皆我烈祖所剏,累圣所奉。
3.出自《文史通義·天喻》其前人所略,而后人詳之;前人所無,而后人創之。
4.出自《北京人》敬德公,這位起家立業的祖先創下了一條規矩。
1.西羌復姓。見《漢書.馮奉世傳》。
1.字畫清晰貌。
2.草盛貌。
1.書籍經過刪節的版本。
1.修改補充。
1.刪除。
1.猶刪取。
1.刪去。
1.刪削而排定次序。
1.刪削更改。
1.經過刪除保留下來。
1.刪改修訂。
1.經過修改而確定。
1.古代官署名,負責修改及審定律令。
1.古代官名。負責修改審定律令。
1.我國晉代以來修改審定律令的官名。
1.刪除繁冗之言。
削除繁冗,使趨于簡潔刪繁就簡,正謬訂偽|刪繁就簡三春樹,標新立異二月花。
1.刪除改動。
1.刪去。
1.刪改;革除。
1.放棄榮華富貴而過簡樸生活。
1.修訂編輯。
1.刪略削減。
1.見"刪翦"。
1.剔除。
1.亦作"刪剪"。
2.猶刪除。
1.指刪去可有可無的文字或比較次要的部分。
1.刪除次要部分,留取主要內容的書的簡本。
1.標點符號的一種,今稱省略號,用以表示省略或刪去。亦可表示斷斷續續話語中的停頓。其符號為"……"。
1.擇取。
1.削除。
1.刪減省略。
2.擇取。
1.刪去,刊落。
1.謂刪除,勾掉。
1.刪除。
1.刪除;刪去。
1.用陶土和沙燒制的銚子。
1.水邊或水中的平沙地。
小說家,散文家。四川安縣人。1927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32年參加左聯。曾在延安魯藝任教。建國后曾任中國作協四川分會主席、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著有短篇小說《在其香居茶館里》,長篇小說《淘金記》等。有《沙汀選集》。
1.沙灘邊;沙洲邊。
2.方言。指沙田的總佃者。沙頭向田主租入大量沙田,轉手分租給他人,以收取地租為其主要生活來源。
3.古沙頭市的略稱。即今湖北省沙市。
1.沙泥沉積而成的淺灘。
1.沙門,浮屠。
1.含沙多的土壤。
2.沙和土。
1.我國古代部族名。西突厥別部,即沙陀突厥。唐貞觀間居金莎山(今尼赤金山)之南,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之東。其境內有大磧(今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因以為名。五代李克用﹑石敬瑭﹑劉知遠均為沙陀人。
2.借指北方胡人﹑胡兵。
1.猶言大漠以北。指北方邊遠地區。
1.一種形似小蟹的動物。又名數丸。
1.灘尾,沙灘的邊緣。
1.南方溪澗中的一種小魚。又名鯊魚﹑鮠魚﹑吹沙。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鱗三.鯊魚》。
1.沙灘上呈現的紋理。
2.英語servant的譯音。舊指受洋人雇用的華籍跟班。
宣揚本民族至高無上,主張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的思想和行為。18世紀末19世紀初,因法國士兵沙文狂熱擁護拿破侖一世的征服計劃,主張以暴力建立大法蘭西帝國而得名。是帝國主義、殖民主義、霸權主義推行其政策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