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張)人或動物的口;吃東西、發聲音的器官。
2.
名詞
(~兒)形狀或作用像嘴的東西。
3.
名詞
指說的話。
4.
名詞
指食物。
1.
亦作“咀”。
2.
本作“觜”。鳥喙。后泛指人和一切動物、器皿的口。
1.出自《桂海虞衡志·志器》有陶器如杯椀,旁植一小管若瓶嘴。
2.出自《西游記》這蟲鹥不大不小的,上秤稱,只有二三兩重。紅銅嘴,黑鐵腳,刷剌的一翅飛下來。
3.出自《兒女英雄傳》你們要看新人只顧看,也是兩條眉毛,兩個眼睛,兩只耳朵,一個鼻子,一張嘴。
4.出自《秋》蕓忍不住抿著嘴笑起來。
3.
指形狀突出的部分。
1.出自《天仙子》詞躑躅花開紅照水,鷓鴣飛繞青山嘴。
2.出自《游南明山》詩白云鎖峰腰,紅葉暗溪嘴。
3.出自《西游記》那八戒見大圣與妖精交戰,他在山嘴上豎著釘鈀,不來幫打,只管呆呆的看著。
4.
話語。
1.出自《水滸傳》﹝李逵﹞說道:“我四個,從來做一路廝殺。今日我在先鋒哥哥面前,砍了大嘴,明日要捉石寳那廝,你二個不要心懶。”
2.出自《兒女英雄傳》鄧九公聽了這話,摸不著頭腦,但是人家兩口兒敘家常可怎好插嘴去問呢?
3.出自《龍須溝》第一幕大媽:少多嘴。
1.依次讓開。
1.謂既責備又勉勵。
1.請客人吸煙。
1.揖讓。古代賓主相見的禮儀。
1.謙退﹔謙讓。
1.謂安逸之事互相謙讓﹐勞苦之事互相爭搶。
1.謂將自己的財物或權利移轉于他人。
1.謂幾次三番地推讓。
1.《梁書.王泰傳》﹕"年數歲時﹐祖母集諸孫侄﹐散棗栗于床上﹐群兒皆競之﹐泰獨不取。問其故﹐對曰﹕'不取﹐自當得賜。'由是中表異之。"《后漢書.孔融傳》"融幼有異才"李賢注引《孔融家傳》﹕"年四歲時﹐每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后遂以"讓棗推梨"形容兄弟之間謙讓﹑友愛。
1.責讓。
1.指古代辭讓官職的奏章。
1.辭讓官職。
1.圍棋術語。即黑方先在盤上放置二個以上(可多至二十五個)的子﹐再由白方投子。此時﹐白方稱為"授子"﹐黑方則稱為"受子"。終局計算輸贏﹐黑方須還給白方被讓子數的一半。
2.象棋術語。高低手對弈﹐為使雙方棋藝水平相對平衡﹐在對奕前由高手拿去一子或二子(子的種類﹐規定為車﹑馬﹑炮等三種)﹐然后入局。
1.謂請人離開。
1.亦作"讓座"。
2.請客人入座。
3.把坐位讓給別人。
1.見"讓坐"。
1.恐懼貌。
1.畏懼。
1.議論紛紛。
1.背后議人之短。
1.打草與放牧。亦指打草與放牧的人。
1.刈草打柴的童子。
1.樵夫。
1.生活富裕。
1.本錢充足。
1.爭訟辯論。饒,通"譫"。
1.多財;資財富足。
1.富足有馀。
1.羅嗦,語言瑣碎。
1.謂非常多。
1.長短,多少。
1.猶赦免。
1.豐饒;富饒。
1.豐足;生活富裕。
2.充分供給。
1.肥沃廣闊。
1.武勇果敢。
1.猶寬容。
1.謂減讓價錢。
1.寬容,容讓。
1.謂喜開玩笑。
1.猶逸樂。
2.富饒安樂。
1.贏利﹑獲利。
2.豐厚之利。
1.猶豐美。
1.饒恕免除。
1.赦命免死。
1.滋益培養。
1.猶留情。
1.謂從容取得。
1.寬容退讓。
1.寬容人;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