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文字。
2.
名詞
字音。
3.
名詞
字體。
4.
名詞
書法作品。
5.
名詞
字眼;詞。
6.
名詞
字據,合同,契約。
7.
名詞
根據人名中的字義另取的別名叫“字”,又叫“表字”。
8.
名詞
水表電表等指示的數字。
9.
名詞
舊時稱女子許嫁。
10.
名詞
(Zì)姓。
11.
名詞
指姓名。
12.
名詞
〈書〉養育。
1.
懷孕;生育。
1.出自《易·屯》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
2.出自《墨子·節用上》后圣王之法十年,若純三年而字,子生可以二三年矣。
3.出自《論衡·氣壽》婦人疏字者子活,數乳者子死。
2.
乳哺;養育。
1.出自《詩·大雅·生民》誕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
2.出自《左傳·昭公十一年》〔僖子〕宿於?氏,生懿子及南宮敬叔於泉丘人。其僚無子,使字敬叔。
3.出自《仁壽縣太君吳氏墓志銘》每遇其嫠婦異甚,而身為字其孤兒,忘其力之憊也。
4.出自《陳德齋墓志銘》君誕時,母劉太宜人乏食,幾不能字之。
3.
撫愛;愛護。
1.出自《書·康誥》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
2.出自《左傳·成公四年》楚雖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
3.出自《光祿少卿晁公墓志銘》為蘭溪,繩奸字窮,境內和洽。
4.出自《西神叢語·婢守節》黃氏,貧家女,姿娟好,幼為大姓殷氏婢。殷氏字下有恩。
4.
文字。
1.出自《〈說文解字〉敘》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2.出自《文心雕龍·物色》“皎日”“嘒星”,一言窮理;“參差”“沃若”,兩字窮形。
3.出自《三國演義》兩個移近坐榻,各出掌中之字,互相觀看,皆大笑。原來周瑜掌中字,乃一“火”字孔明掌中,亦一“火”字。
4.出自《漢文學史綱要》誦習一字,當識形音義三:口誦耳聞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義。三識并用,一字之功乃全。
5.
指字音。
1.出自《好事近·送李復州致一席上和韻》詞和淚唱《陽關》,依舊字嬌聲穩。
2.出自《一枝花·合箏》套曲遲疾纖巧隨摳掐無些兒病,腔兒穩,字兒正。
6.
字體。
1.出自《晉書·衛恒傳》或曰,邈(程邈)所定乃隸字也。
2.出自又如:草字;篆字;顏(顏真卿)字;柳(柳公權)字。
7.
字眼;詞語。
1.出自《初刻拍案驚奇》若要覓衣食,須把個“官”字兒擱起,照著常人,傭工做活,方可度日。
2.出自《兒女英雄傳》及至你偶然短住了,咱爺兒倆的交情就說不到個“借”字兒“還”字兒,通共一星子,半點子,你才使了我三百金子,這算得個甚么兒?
3.出自《且介亭雜文·答曹聚仁先生信》譬如罷,反對歐化者所說的歐化,就不是中國固有字。
8.
書信、條據等文字材料。
1.出自《登岳陽樓》詩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2.出自《戲贈少梁》詩秋來合有相思字,會待風前片葉看。
3.出自《儒林外史》這一回小婿再去,托敝親家寫一封字來,去晉謁晉謁危老先生。
4.出自又如:立字為憑。
9.
指書法作品。
1.出自《書信集·致增田涉》今天已將我寫的字兩件托內山老板寄上,鐵研翁的一幅,因先寫,反而拙劣。
2.出自《秋》“五弟,金冬心寫的隸書單條哪兒去了?”克安不高興地問了一問。“原來是問金冬心的字。我拿去賣了,一個朋友喜歡它,向我買。”克定沒有一點困難地答道。
10.
人的表字。在本名外所取的與本名意義相關的另一名字。
1.出自《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生鯉,字伯魚。
2.出自《三國名臣序贊》諸葛亮字孔明。
3.出自《顏氏家訓·風操》古者名以正體,字以表德。
4.出自《宋史·岳飛傳》岳飛字鵬舉,相州湯陰人。
5.出自《戒庵老人漫筆·種英蘇冠》英改名放字明逸,蘇改名易簡。
11.
取表字。
1.出自《楚辭·離騷》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2.出自《禮記·曲禮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許嫁,笄而字。
3.出自《禮記·檀弓上》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謚,周道也。
4.出自《后漢書·逸民傳·梁鴻》〔妻〕乃更為椎髻,著布衣,操作而前。鴻大喜曰:“此真梁鴻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
5.出自《后漢書·馬援傳》援甚奇之,以為將相器,故以客卿字焉。
12.
用表字稱呼。
1.出自《周書·伊婁穆傳》嘗入白事,太祖望見悅之,字之曰:“奴干作儀同面見我矣。”
2.出自《池北偶談·談異一·章格庵》果有肩輿來者,兒從稠人中直前,止其輿,字而呼之曰:“石霞,吾待汝久矣。”
13.
舊時稱女子許配,出嫁。
1.出自《林伯和墓志銘》鄰女將字而孤,養視如己子,擇對嫁之。
2.出自《續資治通鑒·宋太宗至道二年》高麗國王王治請婚於遼,遼許以東京留守蕭恒德女字之。
3.出自《夜譚隨錄·崔秀才》小女未字,以歸君家,何如?
4.出自《動搖》甚至于說,待字的大姑娘,也得拿出來抽簽。
14.
舊指金屬錢幣鑄有文字的一面。
1.出自《云麓漫鈔》今人目錢有文處為字,背為漫。
15.
中醫古藥方中稱量單位名。
1.出自《本草綱目·序例上》四累曰字,二分半也。十累曰銖,四分也。四字曰錢,十分也。
16.
引申指教化。
1.出自《遼陽山寺愿文》皇帝體膺上哲,運鐘下武,以至德字黔首。
17.
引申指運用文字的能力、文化水平。
1.出自《兒女英雄傳》我本來字兒也沒你的深,主意也沒你的巧妙。
18.
指取名。
1.出自《鶯鶯歌》綠窗嬌女字鶯鶯,金雀婭鬟年十七。
2.出自《觚剩·沉香瘞埋》顧夫人,名媚,性愛貍奴,有字烏員者,日於花欄繡榻間,徘徊撫玩。
19.
指寫字。
1.出自《與歐陽晦夫書》《地獄變相》,已跋其后,可詳味之,似有補于世者,并字數紙納去。
1.分別節制貌。
1.以刀劃面。古代匈奴﹑回鶻等族遇大憂大喪,則劃面以表示悲戚。亦用以表示誠心和決心。
1.謂酒不濃。
2.浮薄。
1.車飾下垂貌。
1.浮薄狡詐。
1.水波連綿貌。
2.形容文辭滔滔不絕。
1.流滴不斷貌。
2.指說話啰唆。
1.充盛貌。
1.形容水迅速流盡。
1.浮薄的風俗。
1.漓江與湘江的并稱。
1.籬笆。
2.捕河蝦用的竹具。
1.海石上生長的貝類。
1.《左傳.昭公二十四年》"嫠不恤其緯,而憂宗周之隕,為將及焉。"嫠寡婦;緯,織物的橫紗。謂寡婦不憂其緯少,而恐國亡禍及于己◇以"嫠不恤緯"用為憂國忘家之喻。
1.喻憂國心切。
1.寡婦和鰥夫。
2.單指寡婦。
1.寡婦自稱。
1.指寡婦的名節。
1.寡居。
1.沒有丈夫和沒有兄弟的人。泛指孤苦伶仃的人。
1.寡婦。
1.見"嫠不恤緯"。
1.喻憂國。
1.即琉璃燈。
1.水生白蒿。
1.亦作"?褷"。亦作"?襹"。
2.羽毛初生時濡濕黏合貌。褵,通"離"。
3.離披散亂貌。
1.亦作"?襹"。
2.見"褵褷"。
1.褵和帨。古代女子出嫁時的佩巾之類飾物。
2.借指女子的愛情。
1.謂敬事天命。
2.即治命。謂人臨終而神志清明時的遺命,與神智不清時的"亂命"相對。唐時避高宗李治之諱,改作"理命"。
1.謂處理細枝末節的事務。
1.辦理繳納。
1.治理政事的才能。
1.猶擺弄。
1.猶治平,升平。
1.一種齋祭亡魂的迷信儀式。舊俗人死后,生者每七天為之齋供一次,并請和尚誦經,四十九天中共行七次,稱為理七。最后一次叫"斷七"。
1.修理,修補。
1.從事理上得到寬解。
1.弄曲,演奏樂曲。
理虧他覺得自己有點~,沒再說下去。
1.義理情趣。
2.指思理情致。
1.治理百姓。
1.謂到任治事。
1.治軍。
1.脈理閉塞。
2.謂不行仁義之道。
1.治喪。
1.道理﹑顏色。猶言道義和面子。
2.肌膚的顏色。
1.猶行賞,給予獎賞。
1.志趣愛好。
1.養生;修身。
1.治生,料理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