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浸;漚;沾。
2.
動詞
油、泥等積在上面難以除去。
3.
名詞
積在器物上難以除去的沾染物。
4.
名詞
地面的積水。
1.
亦作“洓”。
2.
沾染;濡染。
1.出自《周禮·考工記·鐘氏》鐘氏染羽,以朱湛丹秫,三月而熾之,淳而漬之。
2.出自《詠寒食斗雞應秦王教》飛毛遍綠野,灑血漬芳叢。
3.出自《水東日記·記殺馬順等事》初,尸血漬磚石,門官呼水滌之。
4.出自《大鼻子的故事》他將手掌攤開來,果然有五個銅子,汗漬得亮晶晶。
3.
浸潤;濕潤。
1.出自《顏氏家訓·風操》靈床上屏風,平生舊物,屋漏沾濕,出曝曬之。女子一見伏床流涕,家人怪其不起,乃往抱持,薦席淹漬。
2.出自《送客游吳》詩衣逢梅雨漬,船入稻谷香。
4.
滑;溜。
1.出自《西游記》〔八戒〕變做一個鲇魚精,那怪就都摸魚,趕上拿他不住,東邊摸,忽的又漬了西去;西邊摸,忽的又漬了東去。
5.
聚積(水等液體)。
1.出自《記憶》詩記憶漬起苦惱的黑淚,在生活底紙上寫滿蠅頭細字。
2.出自《水》他們也涉過幾處漬有淺水的地方,一群人這末慢慢的走去。
6.
謂塵垢等積在物體上。
1.出自《虛飄飄》詩塵漬雨桐葉,霜飛風柳條。
2.出自《輟耕錄·玉鹿盧》因土漬,用白梅熬水煮之,良久脫開,詳視竅中,有雙玉軸在焉。
3.出自《什么是文化》表面上看來什么也沒有,然而茶的“精”漬在壺內,第二次再泡新茶,前次漬下的茶精便起一番作用,能令茶味更好。
7.
積在物體上的滓垢。
1.出自《兩世姻緣》腮斗上淚痕粉漬定,沒顏色鬢亂釵橫。
2.出自《牡丹亭·回生》你看正面上那些兒塵漬,斜空處沒半米蚍蜉。
3.出自《紅樓夢》粉漬脂痕污寶光,房櫳日夜困鴛鴦。
8.
謂病重。
1.出自《呂氏春秋·貴公》管仲有病,桓公往問之曰:“仲父之病矣,漬甚。”
9.
腌漬;浸泡。
1.出自《禮記·內則》漬取牛肉,必新殺者。
2.出自《老學庵筆記》豆腐、面斤、牛乳之類,皆漬蜜食之。
3.出自《論衡·商蟲》神農、后稷藏種之方,煮馬屎以汁漬種者,令禾不蟲。
4.出自《戒庵老人漫筆·甘蕉》甘蕉出閩中,以糖漬之,可以寄遠。
10.
謂淘。參見“漬米”。
1.出自《文子·上義》百姓開戶而待之,漬米而儲之,惟患其不來也。
11.
指因接觸而受影響。
1.出自《新語·無為》民不罰而畏罪,不賞而歡悅,漸漬於道德,被服於中和之所致也。
2.出自《新唐書·楊玚傳》古者卿大夫子弟及諸侯歲貢小學之異者入太學,漸漬禮樂,知朝廷君臣之序。
3.出自《文說贈王生黼》小則文一家,化一鄉,大則文被乎四方,漸漬生民,賁及草木。
12.
指積水。
1.出自如:防洪排漬。
13.
指牲畜染疫而死。
1.出自《禮記·曲禮下》羽鳥曰降,四足曰漬。
1.多疑的病。
2.疑難病癥。
因懷疑而對人不滿或做事有所顧忌今日見了故人,又無疑忌,當飲一醉。
1.謂威權震動君主者。
1.猜忌離間。
1.猶疑團。
1.有偽托嫌疑的佛教經典。
2.懷疑經旨的傳統解說。
1.恐懼沮喪。
2.指恐懼沮喪之心。
3.懷疑;疑惑。
1.猜疑畏懼。
1.猶疑兵。
1.凝立;正立不動。疑﹐通"凝"。
1.遲疑耽擱。
1.即堪輿家。俗稱風水先生。
1.不恰當的律令。
1.懷疑顧慮。
1.惑亂。
1.疑似的言論。
2.謂比擬朋黨論處。疑﹐通"擬"。
1.疑惑不明。
1.疑惑不解;懷疑納悶。
1.迷惑。
1.難解的謎。喻不易理解的事物。
1.亦作"疑繆"。
2.可疑和謬誤之處。
1.見"疑謬"。
1.琢磨;思量。
1.無成功把握的計謀。
2.叛亂的謀劃。
1.比喻遮掩真情的事物或現象。
1.疑惑難解的道理或問題。
2.疑惑難解。
3.疑慮;為難。
有疑問而難以處理、解決的疑難雜癥|疑難問題。
1.難辨或難治的各種病癥。比喻難以理解或解決的問題。
1.懷疑他人的年齡。《左傳.襄公三十年》載﹕晉悼夫人食輿人之城杞者﹐絳縣人或年長矣﹐無子﹐而往與于食。同食者疑其年﹐使以實告。老者曰﹕"臣生之歲﹐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于今三之一也。"師曠推斷老人為七十三歲。史趙﹑士文伯測算其日數為二萬六千六百有六旬。大夫趙武乃召老人而謝過﹐因授以田畝﹐任以為絳縣師◇遂以"疑年"指有才德的民間老人。
2.特指前人年齡有疑問而未能確定者。清錢大昕有《疑年錄》四卷。
1.懷疑的想法。
2.懷疑而思索。
1.可疑和缺漏處。
2.過失。
1.用以迷惑敵人的草人。
2.可疑的人。
3.懷疑他人。
1.漢應劭《風俗通.怪神.世間多有見怪驚怖以自傷者》載﹐杜宣飲于上司應郴家﹐"北壁有懸赤弩﹐照于杯中﹐其形如蛇"。杜甚惡之﹐但不敢不飲。回家即病﹐久治不愈。應知之﹐即招杜"于故處設酒﹐杯中故復有蛇"。經應說明﹐杜意遂釋﹐病頓愈。亦見《晉書.樂廣傳》﹐謂樂宴客事◇以"疑蛇"謂因疑慮而引起的誤解。
1.猶言疑神疑鬼。
形容疑心重此人神經過敏,對別人的話總是疑神疑鬼的。
1.費解的款識。
1.難以辨別的事。
2.指復雜難斷的案件。
3.猶豫不決的情況。
1.古代王者為參加大夫或士的喪儀而穿的喪服。疑﹐通"擬";衰﹐通"缞"。
1.疑惑思考。
1.類似;近似。
2.引申為嫌疑。
3.謂似是而非或是非不明。
4.指似是而非的事物。
5.迷惑不解。亦指疑惑的事。
1.疑難的案件。
1.若干疑念的匯集。
1.為迷惑敵人而虛設的營壘。
1.猶豫玩忽。
1.佛教語。四惡之一。
2.謂眾多疑念﹐致人困惑不能解脫﹐猶遭羅網。
1.猜疑畏懼。
2.指遲疑畏縮。
有懷疑的問題;不能確定的或不明白的事情看過文章后,我還有一些疑問。
1.亦作"疑悮"。
2.迷惑貽誤。
3.誤解。
4.不清楚或失誤之處。
1.見"疑誤"。
1.亦作"疑雓"。
2.猜疑而生怨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