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手指聚攏,使物體固定在手中。
2.
動詞
人用指甲或帶齒的東西或動物用爪在物體上劃過。
3.
動詞
捕;捉;逮。
4.
動詞
著力辦理。
5.
動詞
引人注意。
6.
動詞
掌握;把握。
1.
搔,用指甲或帶鉤齒的東西在物體上劃過。
1.出自《廣雅·釋詁二》抓,搔也。
2.出自《讀韓杜集》詩杜詩韓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抓。
3.出自《玉鏡臺》兀那老子,若近前來我抓了你那臉。
4.出自《聊齋志異·花姑子》安經宿,覺腰下盡死,爬抓無所痛癢。
2.
用手、爪取物或握物。
1.出自《上書諫吳王》夫十圍之木,始生而蘗,足可搔而絕,手可擢而抓。
2.出自《兒女英雄傳》慌得他抓了頂帽子,拉了件褂子,一路穿著跑了出來。
3.出自《包氏父子》他手放在口袋里,緊緊地抓住那卷鈔票。
3.
掌握。
1.出自《探索集·探索之三》我的收獲卻不大,因為我有一個時期停止了探索,讓時光白白地飛逝。我想抓這個抓那個,卻什么也不曾抓住。
2.出自《皮帶》他方面炳生先生也抓到些新知識。
4.
逮捕;捕捉。
1.出自《雙紅記·服暴》[凈]何人擊鼓?[眾]薛爺差官。[浄]抓進來!
2.出自《創作回憶錄》我從警察署回到中華青年會,只有一個人知道我給抓走的事。
3.出自《人民文學》它被餓鷹抓著了。
5.
謂匆忙尋找。
1.出自《金瓶梅詞話》〔應伯爵〕在四條巷內何金蟾兒家吃酒,被韓道國抓著了,請出來。
2.出自《兒女英雄傳》這會子可叫我忙忙叨叨的,那兒給他現抓人去?
3.出自《老殘游記》抓著被褥就是被褥,抓著衣服就是衣服,全拿去塞城門縫子。
6.
控制;吸引。
1.出自《洛泊爾先生》一陣恐怖的感覺抓住了我。
2.出自《牡丹》戲一開場就抓住了她。
7.
束;系。
1.出自《西游記》且取一個大篾籮,把索子抓了,接長索頭,扎起一個架子,把索抓在上面。
8.
彈箏的動作。因近似以手抓物,故稱。
1.出自《桃花扇·聽稗》遠望西秦有天子氣,那強兵營里我去抓響箏。
9.
配中藥之稱。
1.出自《老殘游記續集遺稿》王嫣的病請鐵老爺瞧瞧,抓劑藥吃吃。
2.出自《擬擬曲》花上十塊請個大夫來,再花十塊抓劑藥。
3.出自《出奔》村里有幾位和她認識的吃素老婆婆,就勸她拿點私藏出來去抓幾劑藥服服。
10.
謂加強領導或特別注重去做某方面的事情。
1.出自《剪輯錯了的故事》有點變化的是甘書記已經不兼公社書記,是縣里分工抓糧棉油的書記了。
2.出自《花城》我們礦山要搞四個現代化建設,不僅要抓生產,還要抓人的政治思想,道德面貌。
1.漢吳漢﹑耿弇的并稱。兩人助漢光武帝中興◇以指良臣﹑良將。
1.漢上蔡人。文帝時,為河南守,曾薦賈誼為博士。《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孝文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乃征為廷尉。"司馬貞索隱"吳,姓也。史失名,故稱公。"后因以指政績突出者。
2.即蜈蚣。
1.古臺名,在今江蘇揚州市北。原為南朝宋沈慶之攻竟陵王誕時所筑之弩臺,后陳將吳明徹圍攻北齊敬子猷,增筑以射城內,故名。
1.指春秋吳王的宮殿。
2.指三國吳主的宮殿。
1.巢于吳宮之燕。春秋吳都有東西宮。據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記吳地傳》載"西宮在長秋,周一里二十六步,秦始皇帝十一年,守宮者照燕,失火燒之。"后以"吳宮燕"比喻無辜受害者。
1.亦作"吳鉤"。
2.鉤,兵器,形似劍而曲。春秋吳人善鑄鉤,故稱◇也泛指利劍。
1.吳地的關隘。指春秋吳國之地。
2.吳地的關隘。指三國吳之故地。
1.泰山的峰名。
1.指春秋吳王夫差所筑的館娃宮。遺址在今江蘇吳縣靈巖山。
1.春秋吳公子光,后為國君,即闔廬。
1.吳光,春秋吳公子光『趙曄《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裁,光使專諸置魚腸劍于炙魚中,乘進獻之機刺殺王僚,而后自立為王。是為吳王闔閭(即闔廬)◇因以"吳光劍"為謀逆篡位之典。
1.對清詩人吳喬的雅稱。
1.春秋時吳人。其父殺之,以其血涂金,鑄成鉤,進獻吳王。故亦以為鉤名。鉤,形似劍而曲◇泛指寶劍或利器。
1.指唐吳道子所畫的佛像。
1.傳說中的人名。即祝融。一說祝融之弟,帝嚳之火正,相傳死后為火神。
1.秦漢會稽郡治在吳縣,郡縣連稱為吳會。
2.東漢分會稽郡為吳會稽二郡,并稱吳會◇亦泛稱此兩郡故地為吳會。
1.吳地的美女。
金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彥高,號東山,建州(今福建建甌)人。北宋末出使金,被留,任金翰林待制,知深州。為金初詞壇領袖,與蔡松年齊名,時稱吳蔡體”。從岳父米芾,工于書畫。有《東山集》、《東山樂府》。
1.指吳偉業。詩人,明亡入清,康熙時為國子監祭酒。
2.指吳錫麒。清乾隆進士,工詩詞,并以駢文著名,官至國子監祭酒。
清代詩人。字賓賢,號野人,泰州(今屬江蘇)人。明亡后無意仕進,靠教書為生,一生貧困。是清初重要的遺民詩人之一。有《陋軒詩集》。
1.吳地所產之鎧甲。
1.吳地所產之箋紙。常借指書信。
即吳沃堯”。
1.寶劍。春秋吳人善鑄劍,故稱。
2.指春秋吳公子季札之劍。季札過徐,徐君愛其劍,口不敢言。季札心知之,以使上國而未獻。及返至徐,則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寶劍掛徐君冢樹而去,以酬宿昔之心諾。
美籍華裔物理學家。畢業于中央大學。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博士。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美國全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主要從事原子核物理和弱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1957年用實驗證明在β衰變(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1963年又實驗證實弱相互作用與電磁相互作用密切相關,對弱電統一理論有重要貢獻。著有《介子物理學》等。
1.吳淞江的別稱。
2.縣名。屬江蘇省。
1.吳地出產的美錦。常比喻優美詩文。
1.即今之南京。
1.古代吳地所產的絹。以質地輕薄著名。
1.南朝梁文學家吳均,文章清秀拔俗,時人或仿效之,稱"吳均體"。
1.吳地楊梅的美稱。
1.指吳地的美女。古稱男曰丁,女曰口。
1.大而平的盾。
1.藍草的一種。可做染料。
清代畫家。字漁山,號墨井道人,江南常熟(今屬江蘇)人。初信佛,后改依天主教,教名西滿,曾在澳門任司鐸。擅畫山水,初學王時敏,晚年成熟作品則沉郁蒼秀。為清六家”之一。又工詩善鼓琴。著有《墨井詩鈔》。
1.《太平御覽》卷八一八引《韓詩外傳》"孔子﹑顏淵登魯東山望吳昌門,淵曰'見一匹練,前有生藍。'子曰'白馬﹑蘆蒭也。'"后遂以"吳練"為典實。(1)指白馬。唐劉威《傷曾秀才馬》詩"吳練已知隨影沒,朔風猶想帶嘶聞。"(2)吳閶門。代指蘇州。清徐晟《春感和舍弟漳州來韻》"幾曾極目觀吳練,最是傷心續楚詞。"
1.漢吳王劉濞與梁孝王劉武的并稱。
1.古代吳地所產的一種有紋彩的絲織品。以輕薄著名。
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北云夢人。曾留學日本,參加興中會。回國后歷任清軍練兵處監督、新軍第六鎮統制。武昌起義后,赴灤州策劃舉兵反清,并聯系山西革命軍,準備發動北方新軍起義。不久,被袁世凱派人暗殺。
1.古代吳地所產的綾羅。以輕軟著稱。
1.楊梅。吳地盛產,故稱。
1.漢冀縣城門名。在今甘肅甘谷縣。
2.指春秋吳都閶門(一作昌門)。
3.指蘇州或蘇州一帶。為春秋吳國故地,故稱。
4.見"吳門派"。
1.亦省作"吳門"。
2.明代中期中國畫流派之一。沈周的學生文征明山水畫名盛當時,從學者甚眾,著名的有文伯仁﹑文嘉﹑陳道復﹑王谷祥﹑陸治﹑錢谷等,他們都是蘇州府人,因稱"吳門派"。在畫壇上有重要的地位。
1.危栗。
1.高山。
1.從高處瀉下的水流。
2.指高檐的滴水。
①隨時可能坍塌的樓房搶修危樓|其被轟炸者,則斷壁危樓。②高樓百尺危樓|危樓摩天|危樓曲閣半天開。
1.將暴露。
2.即將消失的露珠。
1.不安貌。
1.艱險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