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金屬元素,符號Ag。白色,質(zhì)軟,延展性很大,是熱和電的良導(dǎo)體,在空氣中不氧化。通稱銀子或白銀。銀的合金可以制造貨幣、日用器皿和裝飾品。
1.出自《書·禹貢》厥貢球、鐵、銀、鏤、砮、磬,熊、羆、狐、貍,織皮。
2.出自《合歡》詩黃華如沓金,白花如散銀。
3.出自《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自明初開礦,四百余載,未嘗增銀一厘。今銀盡明初銀也。
2.
錢;貨幣。
1.出自《青溪寇軌》且聲色、狗馬、土木、禱祠、甲兵、花石糜費之外,歲賂西北二虜銀絹以百萬計,皆吾東南赤子膏血也。
2.出自《醒世姻緣傳》生出無窮事,騙去許多銀。
3.出自《馬克思的經(jīng)濟學(xué)說》資本家取利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增加勞動的時間,一是減少勞動的工銀。
3.
銀質(zhì)或銀飾器物的省稱。
1.出自《漢書·酷吏傳·楊仆》懷銀黃,垂三組,夸鄉(xiāng)里。
4.
用銀鐫鏤裝飾器物。
1.出自《新唐書·齊映傳》初,諸藩銀大瓶止五尺,李兼為江西,始獻六尺瓶,至映乃八尺云。
5.
像銀子的顏色。
1.出自《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2.出自如:銀河、銀耳、銀魚。
6.
廉鍔。
1.出自《大戴禮記·衛(wèi)將軍文子》學(xué)以深,厲以斷,送迎必敬,上友下交,銀手如斷,是卜商之行也。
7.
通“垠”。界限。
1.出自《荀子·成相》刑稱陳,守其銀。
8.
姓。漢有銀木,明有銀鏡。見《正字通》。
1.出自《萬姓統(tǒng)譜?真韻》銀,宋銀術(shù),相州兵馬。
1.猶言排除欲念。
1.對險惡的遭遇作自我遣釋。唐杜甫有《遣遇》詩。黃生注"題曰遣遇,謂雖遇風濤之險,猶得遂其生理,不若迫于征役者,有死亡離散之悲,故以此自遣也。"
1.猶言差遣人員。
1.猶傳呼。
1.猶貶謫。
1.袪逐制服。
1.謂久雨至午稍停。
1.舊時指發(fā)配犯人于邊遠地方的罪刑。
1.謂肌膚發(fā)硬和瘢胝狀。
1.譴責告戒。
1.責其罪而鞭撻之。
1.譴責﹔呵斥。
1.古代官吏謫降貶出為外任。
1.謫降貶黜。
1.責其罪而革其官。
1.譴責揭發(fā)。
1.譴責懲罰。
1.猶罪責。
1.譴責警告。
1.亦作"譴呵"。
2.譴責呵叱。
1.見"譴訶"。
1.責問。
1.譴責毀謗。
1.譴責詰難。
1.亦作"譴誡"。
2.譴責告戒。
1.見"譴戒"。
1.譴責﹔責罪。
1.責罰或薦舉﹐指賞罰之事。
1.貶謫傳考。
1.貶謫的人。
1.猶譴責。
1.謂受牽累而遭謫降。
1.猶譴責。
1.遭譴謫而被棄置。
1.見"譴卻"。
1.譴責﹔責備。
1.譴責并羞辱。
1.譴謫而死。
1.謂天或鬼神所顯示于人的災(zāi)禍。
1.責問。
1.謂譴責而使之感悟。
1.猶怪罪。
1.指謫遷之地。
1.申斥。
1.中國舊體小說的一種﹐指清末戊戌變法維新運動失敗后大量出現(xiàn)的暴露社會黑暗﹑指摘政治腐敗的小說。代表作家﹑作品有李伯元的《官場現(xiàn)形記》﹑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等。
1.亦作"譴謫"。貶降。
2.責備。
1.譴責咒罵。
1.謂頒布命令前先行申述。
1.對天子﹑諸侯祖先的尊稱。
2.亡父。
1.祖先的功業(yè)。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