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古書上指鷂鷹一類的猛禽。
2.
見“鴟鸮”、“鴟鵂”。貓頭鷹一類的鳥。
1.
亦作“鵄”。
2.
鳶屬。鷂鷹。
1.出自《詩·大雅·瞻卬》懿厥哲婦,為梟為鴟。
2.出自《初學記》或似鶉頭,或似鴟首。
3.出自《祭馬仆射文》鳩鳴雀乳,不見梟鴟。
4.出自《本草綱目·禽四·鴟》鴟似鷹而稍小,其尾如舵。極善高翔,專捉雞雀。
3.
貓頭鷹的一種。
1.出自《莊子·徐無鬼》鴟目有所適,鶴脛有所節。
2.出自《淮南子·主術訓》鴟夜撮蚤蚊,察分秋豪,晝日顛越,不能見丘山,形性詭也。
3.出自《聊齋志異·辛十四娘》夜色迷悶,悮入澗谷,狼奔鴟叫,豎毛寒心。
4.
傳說中的怪鳥。
1.出自《山海經·西山經》〔三危之山〕有鳥焉,一首而三身,其狀如??,其名曰鴟。
5.
盛酒器。
1.出自《和陶贈羊長史》不持兩鴟酒,肯借一車書。
2.出自《聞致政胡朝請多藏書以詩借書目》愿公借我藏書目,時送一鴟開鎖魚。
3.出自《石龜行為內叔長白山人賦》長白山人何經奇,等身萬卷酒百鴟。
6.
用同“侈”。參見“鴟靡”。
1.出自《文苑英華》內恣鴟靡,外逞殘賊,人人厭苦,家家思亂。
1.即繡衣直指。
1.即繡衣直指。
1.即繡衣直指。
1.亦作"繡梓"。
2.精美的刻版印刷。古代書版以梓木為上,故稱。
1.猶刺繡。
1.長袖和被巾。
戴在袖子上的標志糾察戴有袖標。
1.謂秘密送達。
1.見"袖椎"。
1.置名刺于袖中,以備拜謁時通名。
1.袖藏利刃。
1.周上卿尹吉甫后妻因妒前妻之子伯奇,乃取蜂去毒,綴于衣上,誘伯奇前綴之,因譖之于吉甫。吉甫怒,乃放伯奇于野。事見漢蔡邕《獨斷.琴操.履霜操》◇用以指暗中設計誣害人。
1.見"袖手旁觀"。
1.袖子。
1.古代的一種兵器。箭裝于筒中,內設彈簧,一按機括,箭即發出。筒長六寸,箭長四寸六分。用時藏于袖中,故名。
1.謂受賄。
1.袖子的邊緣。
1.香物名。
1.謂袖中藏天地。比喻變化無窮的幻術。
1.暗中采取的玄妙決策。
1.指古代射箭時用錦帛所制的護袖。清王夫之有《雜物贊.袖籠》,題解云"射者衣大褶,則以幅錦裹袖,《詩》之所謂拾也。"
1.見"袖爐"。
1.亦作"袖壚"。
2.一種熏衣烤手用的小烘爐。
1.連袖成幕。比喻行人擁擠,市街繁榮。語本《史記.蘇秦列傳》"臨災之涂,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
1.可置于懷袖中的琴。極言其小。
1.袖子的邊口。
1.袖中玩弄的犬,枕邊報時的鐘。泛指精巧的玩物。
1.藏手于袖。表示閑逸的神態。
2.藏手于袖。謂不能或不欲參與其事。
1.謂不聞不問。
1.藏手于袖,在旁觀看。比喻置身事外,不參預其中。語本唐韓愈《祭柳子厚文》"不善為斫,血指汗顏,巧匠旁觀,縮手袖間。"
1.袖子。
1.袖口。
1.套在袖子上表示身分或職務的符號。
1.小而可袖藏的折子。
1.猶言骨立。形容身軀瘦瘠。
1.同"形單影只"。
1.謂以有利的地理形勢來制馭天下。
2.形狀;款式。
3.指文學作品的形式﹑體裁。
1.肉體﹐軀殼。
2.外形﹐外表。
3.才具﹐氣質。
4.猶形制。
5.指形式。
1.猶蹤跡。
1.山谷與山嶺。
1.模子。
2.典范;法式。
1.猶典范,楷模。
長度遠比斷面尺寸大的條形鋼材。按斷面形狀可分為簡單斷面型鋼和復雜斷面型鋼(異形鋼)。前者指方鋼、扁鋼、角鋼、六角鋼等;后者指工字鋼、槽鋼、鋼軌、窗框鋼等。
1.指機械﹑儀器﹑工具﹑服裝等的規格或大小類型。
1.形式。
1.漢代女官名。
1.即娙娥。
1.猶坑岸。坑塹,溝塹。
1.坑谷。相傳為秦始皇坑儒之處。
1.見"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