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癡”。
2.
不聰慧,愚笨。
1.出自《理惑論》圣人云:食谷者智,食草者癡,食肉者悍,食氣者壽。
2.出自《百喻經·三重樓喻》往昔之世,有富愚人,癡無所知。
3.
癲狂;神志不清。
1.出自《漢書·韋玄成傳》賢薨,玄成在官聞喪,又言當為嗣。玄成深知非賢雅意,即陽為病狂,臥便利,妄笑語昏亂……案事丞相史乃與玄成書曰:“古之辭讓,必有文義可觀,故能垂榮於后,今子獨壞形貌,蒙恥辱,為狂癡,光曜暗而不宣。微哉,子之所托名也!”
2.出自《石田雜記》﹝蔣廷貴﹞聞子作縣,大失所望,遂致病心發狂,每見人但云: 尹天官說一年便升御史。座客皆笑其癡。
4.
迷戀;入迷。
1.出自《長生殿·窺浴》無情花鳥也情癡,解結雙頭學并棲。
2.出自《吹網錄·虎丘賀方回題名》搜奇不讓古人癡,選勝氈椎每自隨。
3.出自《賽會》阿虎想趕夜市想癡了。
5.
呆滯;不靈活。
1.出自《送侯參謀赴河中幕》詩默坐念語笑,癡如遇寒蠅。
2.出自《瓜步阻風》詩門前白浪如銀山,江上狂風如怒虎。船癡櫓硬不能拔,未免棲遲傍洲渚。
3.出自《感懷次蔡參軍韻》燕塞風多寒水急,梁園雪早凍云癡。
4.出自《三三》母親想起什么事來了,抿著口癡了半天,輕輕的嘆了一口氣。
6.
幼稚;天真。
1.出自《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有妹有妹在鐘離,良人早歿諸孤癡。
2.出自《六年春遣懷》詩婢仆曬君余服用,嬌癡稚女繞床行。
3.出自《古今小說·張道陵七試趙升》那女子又推腳痛,故意不肯走,撒嬌撒癡的要茶要飯。
7.
佛教語。貪、瞋、癡“三毒”之一。梵語moha,也譯作“無明”。謂愚昧無知,不明如實之事理。
1.出自《成唯識論》云何為癡?於諸理事迷暗為性,能障無癡,一切雜染所依為業。
8.
用同“瓻”。酒器。
1.出自《聞見后錄》俗語借與人書為一癡,還書與人為一癡。予每疑此語近薄,借書還書,理也,何癡云?后見王樂道《與錢穆四書·出師頌書》,函中最妙絕,古語:借書一瓻,還書一瓻,欲以酒二尊往,知卻例外物不敢。因檢《說文》,瓻,抽遲反,亦音黹。注云:酒器。古以借書,蓋俗誤以為癡也。
2.出自《春渚紀聞·瓻酒借書》杜征南與兒書言:昔人云“借人書一癡,還人書一癡”。山谷借書詩云:“時送一鴟開鎖魚。”又云:“明日還公一癡。
1.長懼。
1.作戰的部隊。
1.亦作"戰克"。
2.戰勝。
1.恐懼發抖。
1.作戰的情況。
1.戰爭中用以防守的堡壘。
1.在戰斗中繳獲的敵方的武器﹑裝備等。
1.戰役或戰斗的實例。
打顫;發抖聞變相顧戰栗失色|鄉民解衣裸體,傴僂戰栗。
主要在遠洋活動的,裝備有大口徑艦炮和厚裝甲的大型軍艦。因在海戰中常排成單縱隊的戰列線進行炮戰而得名。具有強大的火力,是海上編隊的核心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潛艇和航空母艦的廣泛使用而相繼退役。
介于戰列艦和巡洋艦之間的大型軍艦。排水量和炮艦裝備接近于戰列艦,航速接近于巡洋艦。主要用以與戰列艦協同作戰。出現于20世紀初,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已淘汰。
1.指戰爭引起的動蕩混亂狀態。
①指導戰爭全局的計劃和策略。所要研究和解決的主要問題有武裝力量的建設和使用,國防工業的布局和武器裝備的研制,戰爭動員,戰爭的發生、發展及其特點、規律,戰略方針、任務、方向和主要作戰形式的確定,戰略情報、通信、指揮系統的建設等。②泛指國家、政黨對全局性問題的謀劃,在一定歷史時期內具有相對穩定性,通過策略手段逐步實現。戰略與策略的區分是相對的,一定范圍內的戰略問題,在更大的范圍內可以是策略問題。
用于攻擊戰略目標的導彈。射程在1000千米以上。包括中程、遠程、洲際導彈。主要攻擊政治軍事中心、軍事或工業基地、交通樞紐以及核武器庫等重要戰略目標。
用于攻擊政治、經濟、軍事中心等戰略目標的核武器的統稱。爆炸威力幾萬噸至幾千萬噸梯恩梯當量。主要有戰略導彈、裝有核武器的戰略轟炸機等。
也稱現代戰略學”。用現代科學思想和方法研究現代戰略的綜合性學科。主要研究社會發展戰略、經濟發展戰略、文化發展戰略、科技發展戰略等,并為這些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實施提供科學的理論、原則和方法。
1.與戰爭有關的重要物資。如鋼材﹑石油﹑橡膠﹑稀有金屬等。
研究帶全局性的戰爭指導規律的學科。是軍事學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戰役學和戰術學起統帥和指導作用。通過對戰爭本質及其內在規律性的揭示,闡明駕馭戰爭的理論原則,提出指導和實施戰爭的戰略方針、戰略計劃、戰略目標、戰略行動方法等。
1.通過訓練用于作戰的馬。
1.指揮士卒作戰;使人民作戰。
1.戰死,陣亡。
1.指戰斗或競賽活動的序幕。
1.戰士穿的長衣。亦泛稱軍衣。
1.古代城墻上防守用的活動棚屋。
1.亦作"戰鞞"。
2.古代軍中馬上所擊的鼓。借指戰爭。
1.謂騎兵作戰。
2.騎兵。
3.戰馬。
1.軍中的旗幟。
1.戰斗意氣;斗志。
1.武器。
1.戰兢兢。形容由于害怕﹑寒冷等原因而顫抖。
1.為前方作戰而提供的各種勤務。如運送物資﹑送傷員等。
1.雙方交戰的地方。
2.為便于執行戰略任務而劃分的作戰區域。
1.爭取;奪取。
1.古時軍服。圍在腰部以下,障于左右兩腿之外,多用皮革制成。
1.猶戰況。
1.敬畏的神色。
2.戰爭的氣氛。
1.閃動。
1.攻戰射擊。
1.驚恐。
1.在戰爭中取勝;經戰斗而獲勝。
2.指一種思想克服另一種思想。
3.指科舉考試登第。
1.較量詩歌優劣。
1.戰爭時期。
又稱軍事共產主義”。俄國十月革命后,蘇俄政府為粉碎國內地主資產階級和帝國主義發動的反蘇維埃政權的戰爭而采取的一系列特殊的社會經濟政策的總稱。1918年開始實施。主要內容包括實行戰時總動員;實行糧食等農產品的征購制度;實行全部工商業的國有化,禁止私人貿易;實行義務勞動制和食堂免費就餐。1921年為新經濟政策所代替。
1.記載戰爭情況的史書或文章。
2.指戰爭的歷史。
1.士兵,參加作戰的人。
2.泛指參加正義斗爭或從事正義事業的人。
1.軍事行動;行陣征戰之事。
2.泛指戰爭。
1.見"戰埶"。
1.攻和守。
1.通知敵軍交戰的文書。
指導戰斗的原則和方法。主要包括戰斗的基本原則、戰斗的方法和戰斗的組織實施。在實際戰斗中,應該根據敵對雙方的具體情況和地形、天候、水文等條件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