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書〉都城,城市。
2.
名詞
古時縣的別稱。
3.
名詞
〔名〕姓。
4.
名詞
封地。
1.
京城;國都。
1.出自《書·召誥》周公朝至于洛,則達觀于新邑營。
2.出自《詩·商頌·殷武》商邑翼翼,四方之極。
3.出自《文選·張衡〈東京賦〉》昔先王之經邑也,掩觀九墺,靡地不營。
4.出自《為宋中丞請都金陵表》臣又聞湯及盤庚,五遷其邑,典謨訓誥,不以為非。
2.
古代稱侯國。
1.出自《書·湯誓》率割夏邑。
2.出自《左傳·桓公十一年》鄖人軍其郊,必不誡,且日虞四邑之至也。
3.出自《困學紀聞·說經八》孟子引費惠公之言,謂小國之君也。春秋時費為魯季氏之邑?!妒酚洝こ兰摇酚朽u、費、郯、邳。蓋戰國時以邑為國,意者魯季氏之僭歟!
3.
指古代無先君宗廟的都城。
1.出自《左傳·莊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
2.出自《淮南子·時則》〔仲秋之月〕是月可以筑城郭,建都邑。
3.出自《獄中上書自明》故里名勝母,曾子不入;邑號朝歌,墨子回車。
4.出自《一切經音義》天子治居之城曰都,舊都曰邑者也。
4.
人民聚居之處。大曰都,小曰邑。泛指村落、城鎮。
1.出自《周禮·地官·里宰》里宰掌比其邑之眾寡與其六畜兵器,治其政令。
2.出自《史記·陳丞相世家》邑中有喪,平貧,侍喪,以先往后罷為助。
3.出自《白馬篇》借問誰家子,幽并游俠兒。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
4.出自《六國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5.出自《陳某詩序》余嘗聞東南江海之壖,土田肥饒,山川秀美,魚稻裸蚌之利,花鳥之奇麗,都邑之繁庶,莫不擅天下。
5.
古代庶民的編制單位。五家為軌,六軌為邑。
1.出自《國語·齊語》三十家為邑,邑有司。
2.出自《管子·小匡》制五家為軌,軌有長;六軌為邑,邑有司。
6.
舊時縣的別稱。
1.出自《淮南子·時則》命司空,時雨將降,下水上騰,循行國邑,周視原野。
2.出自《封建論》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衛而為之守宰。
3.出自《廬江縣學明倫堂記》君子受於天,承於師,備於身,施於家,行之於鄉,居一邑則以之治一邑,居一州則以之治一州,任天下之責則以之盡天下之責。
4.出自《隔膜·歡迎》這都是本邑幾位前輩先生的苦心孤詣,才成就了這一樁善舉。
7.
分封城邑居??;建筑城邑。
1.出自《左傳·隱公十一年》吾先君新邑有於此。
2.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太王〕去邠,逾梁山,邑於岐山之下居焉。
3.出自《竹書紀年》獻公(晉獻公)命瑕父呂甥邑于虢都。
8.
封地;采邑。
1.出自《周禮·地官·載師》以家邑之田任稍地。
2.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公與免余邑六十,辭曰:“唯卿備百邑,臣六十矣,下有上祿,亂也?!?/p>
3.出自《陳書·王沖傳》大同三年,以帝甥賜爵安東亭侯,邑一百五十戶。
4.出自《新唐書·房玄齡傳》進爵邗國公,食邑千三百戶。
5.出自《封神演義》〔周公旦〕后成王命為大宰,食邑扶風雍縣東北之周城。
9.
古代區域單位。
1.出自《周禮·地官·小司徒》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
2.出自《晉書·地理志上》故井四為邑,邑四為丘,丘十六井,有戎馬一匹,牛三頭。
10.
通“悒”。憂郁貌。
1.出自《楚辭·九章·悲回風》傷太息之愍憐兮,氣於邑而不可止。
2.出自《文選·吳質〈答東阿王書〉》凡此數者,乃質所以憤積於胸臆,懷眷而??邑者也。
3.出自《論赦及疏決狀》使愿愨之民憤邑惴恐,兇狡之群志滿氣揚,豈為民父母勸善沮惡之意哉!
11.
見“邑邑”。憂郁不樂貌。
1.出自《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人生一世閑,安能邑邑如此!
2.出自《送通判黃國博入浙》詩洗蕩生前邑邑不平氣,付與滄海之水隨滔滔。
3.出自《與劉三書》劍妹十五回鄉,云一周可返,今逾半月尚未來,殊邑邑。
12.
指舊都。
1.出自《一切經音義》天子治居之城曰都,舊都曰邑者也。
13.
特指皇后、公主的封地。
1.出自《漢書·高帝紀下》六年冬十月,令天下縣邑城。
2.出自《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列侯所食縣曰國,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
14.
見“邑邑”。微弱貌。
1.出自《楚辭·劉向〈九嘆·遠游〉》張絳帷以襜襜兮,風邑邑而蔽之。
15.
見“邑邑”。謙抑貌。
1.出自《古文苑·班固〈十八侯銘·將軍青陽侯王吸〉》邑邑將軍,育養蒸徒。
16.
古代庶民的編制單位。三朋為里,五里為邑。
1.出自《尚書大傳》古者處師,八家而為鄰,三鄰而為朋,三朋而為里,五里而為邑,十邑而為都,十都而為師,州十有二師焉。
2.出自《淮南子·時則》昔在帝堯,葉和萬邦,制八家為鄰,三鄰為朋,三朋為里,五里為邑,十邑為都,十都為師,州十有二師焉。
1.拐騙后逃匿。
1.隱居不仕。
2.棄官逃跑。
1.逃逐,逃回。
1.哀號而逃。
1.鵜鶘的別名。
1.古代為逃避賦役,流亡外地而無戶籍的人。
1.逃避災荒;遇到災荒而逃到外地謀生。
1.謂違反國家外匯管理規定,逃避國家銀行或海關監督,將應該售給國家的外匯私自轉讓﹑買賣或存放國外等。
1.逃避會議。
1.逃避不自由的婚姻。
1.猶避難。
1.棄夫逃跑而改嫁。
2.指女子臨嫁脫逃。
1.指逃人與奸情兩種案件。
1.越獄。
1.逃跑投降。
1.逃避災難。
1.謂逃避飲酒,離席先去。
1.舊指全家人逃亡出走,滿一定年限不歸,視其戶絕。
2.指逃跑絕跡。
1.辭爵不受。
1.謂將領棄軍逃跑。
2.猶逃兵。
1.逃跑潰散。
1.逃避脫漏。
1.仕而不受祿。語本《國語·楚語下》"昔斗子文三舍令尹,無一日之積,恤民之故也。成王聞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乎每朝設脯一束﹑糗一筐,以羞子文,至于今令尹秩之。成王每出子文之祿,必逃,王止而后復。"
2.指隱居不仕。
1.逃跑的路。
1.逃難;避亂。
1.逃跑的門路。
2.因災荒等而逃出家門。
1.猶逃避。
1.逃避聲名而不居。
2.逃脫罪名。
1.逃避命令。
2.逃走以保全生命。
1.叛離墨翟之道。
1.亦作"迯難"。
2.逃避災難﹑禍害。
逃跑并躲藏起來小股土匪逃匿于深山。
1.舊俗以為瘧疾未發時可逃往他處以避之。
1.逃犯的名牌。
1.逃跑;叛逃。
1.為躲避不利環境或事物而迅速或悄悄離開。
1.指無票乘坐車船或無票進劇場﹑電影院看影劇等。
1.猶潛逃。
1.逃避推卸罪責。
1.猶逃犯。
2.逃避人世。
1.逃跑離散。
2.指逃亡離散之人。
1.謂隱居。
1.猶逃匿。
1.謂作戰時敗逃受傷。
1.逃命,藏身。
1.逃出危險境地,以保全生命。
1.偷生子;私生子。
1.古大石名。傳說石從他處逃來,故名。
1.逃避現實。
猶避世”。謂隱居不仕老夫逃世久,堅坐聽陰晴|嵇阮能逃世,終非出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