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助詞
文言助詞。①表示直陳語氣,與“了”相當。②表示感嘆語氣。③表示命令語氣。
2.
助詞
〈書〉語氣助詞。表示疑問。
3.
名詞
(Yǐ)姓。
1.
語氣助詞。表已然之事,與“了”相當。
1.出自《論語·雍也》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
2.出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3.出自《天監三年策秀才文》朕立諫鼓,設謗木,於茲三年矣。
2.
語氣助詞。表將然之事,與“了”相當。
1.出自《論語·陽貨》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2.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木禺人曰:“天雨,子將敗矣。”
3.出自《新書·官人》取侍御之禮,以令至焉;取廝役之禮,以令召矣。
3.
語氣助詞。表肯定或判斷。與“也”相當。
1.出自《論語·學而》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2.出自《史記·游俠列傳》吳楚反時,條侯為太尉,乘傳車將至河南,得劇孟,喜曰:“吳楚舉大事而不求孟,吾知其無能為已矣。”
4.
語氣助詞。表命令。
1.出自《史記·滑稽列傳》豹曰:“廷掾起矣,狀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罷去歸矣!”
2.出自《史記·商君列傳》王許我,汝可疾去矣。
5.
語氣助詞。表停頓,以起下文。猶“也”。
1.出自《詩·周南·漢廣》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2.出自《呂氏春秋·有度》則人之易欺矣,可惶矣,可恐矣,可喜矣,知之不審也。
6.
語氣助詞。表限制,猶“耳”。
1.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2.出自《戰國策·趙策三》則連有赴東海而死矣。
7.
語氣助詞。表感嘆,猶“啊”。
1.出自《論語·述而》甚矣,吾衰也!
2.出自《史記·封禪書》三代邈絕,遠矣!難存。
3.出自《子產不毀鄉校頌》下塞上聾,邦其傾矣。
8.
語氣助詞。與句中疑問詞相呼應表疑問,猶“乎”。
1.出自《詩·王風·中谷有蓷》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2.出自《論語·季氏》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3.出自《火疏》財貨耗于內,征役勞于下,內耗下勞,何以濟矣?
9.
代詞。與“之”字相當。
1.出自《詩·小雅·隰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2.出自《孟子·盡心上》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行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3.出自《新書·官人》取侍御之禮,以令至焉;取廝役之禮,以令召矣。
1.蠶事方興之征候。
1.舊時稱育蠶產繭的農戶。也稱繭戶。
1.指蟻蠶。
2.方言。指蠶繭。
3.養蠶期間﹐蠶農為討吉利﹐稱一般野花為蠶花。
4.蠶忙季節上市的一種小蝦。
1.蠶的別稱。
1.蠶賞紡績。
1.《禮記.檀弓下》"成人有其兄死而不為衰者﹐聞子皐將為成宰﹐遂為衰。成人曰'蠶則績而蟹有匡﹐范則冠而蟬有緌﹐兄則死而子皐為之衰。'"鄭玄注"蚩兄死者﹐言其衰之不為兄死。如蟹有匡﹐蟬有緌;不為蠶之績﹐范之冠也。"謂養蠶吐絲要筐﹐蟹殼似筐而與蠶筐無關。用以比喻弟弟雖穿孝而不是為了哥哥◇因以"蠶績蟹匡"比喻名不副實。
1.養蠶期間的禁忌。
1.養蠶的農家。
絹絲昆蟲(桑蠶、柞蠶、蓖麻蠶等)蛹期的囊殼形保護物。由老熟幼蟲絲腺吐出的絲織成。結繭數天后,繭內的幼蟲化為蛹,后蛹羽化為成蟲(蛾)。
1.用蠶繭殼制成的紙﹐取其潔白縝密。
1.見"蠶繭"。
1.養蠶期間的禁忌。
1.蠶神。
1.養蠶所用的器具。宋梅堯臣有詩《和孫端叟蠶具十五首》。
1.古代勸農飼蠶的禮儀。
1.承接蠶蛾產卵以留蠶種的紙。
1.即蠶連。
1.盛桑葉的竹籠。
1.絲線。
1.直視貌。
1.張目吃驚的樣子。
1.立眉瞪眼。形容醉態。
1.亦作"瞪矒"。
2.睜眼楞視貌。
1.見"瞪瞢"。
1.觀,看。
2.傲視貌。
1.睜大眼睛。
1.睜大眼睛。
2.睜眼愣視。
1.睜大眼睛,張開嘴巴。形容驚呆之貌。
1.睜著眼睛,說不出話來。形容神情緊張或很吃驚。
1.見"瞪視"。
1.睜大眼睛。多指跟人生氣或耍態度。
2.表示無奈。
1.形容生氣的樣子。
1.猶言睜眼瞎。比喻文盲。
1.見"瞪目結舌"。
1.張目驚視。
1.登山的石徑。
1.排列整齊的樣子。
1.石級的棱角。
1.登山的石路。
1.即石級。
1.在山巖上用木架成的路。
1.聽骨之一。形狀像馬鐙﹐外面跟砧骨相連﹐里面的一端跟內耳相連。
1.燈花。燈心燃燒時所結成的花狀物。舊時迷信者以為是喜事的預兆。
1.燈火。古代油燈的火頭。
1.一種騎術。騎在馬上的人身體彎倒在馬的一側。
1.燈臺。燈盞底座。
1.見"鐙杖"。
1.亦作"鐙仗"。
2.即鐙棒。
1.又低又矮,不高。
2.短淺。
3.減弱,減退。
1.低矮狹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