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掩埋;埋葬。
1.
埋物祭地。
1.出自《詩·大雅·云漢》旱既大甚,蘊隆蟲蟲;不殄禋祀,自郊徂宮;上下奠瘞,靡神不宗。
2.出自《周禮·秋官·犬人》犬人掌犬牲,凡祭祀共犬牲,用牷物,伏瘞亦如之。
3.出自《河東賦》伊年暮春,將瘞后土。
2.
埋葬。
1.出自《西征賦》夭赤子於新安,坎路側而瘞之。
2.出自《祭十二兄文》生不偕居,疾藥不親。斂不摩棺,瘞不繞墳。
3.出自《偃曝談余》鳳死時,山之僧以石函瘞其骨于山巔,壘磚為塔覆之,山因以名。
4.出自《資政新篇》〔鄉兵〕被傷者生則醫,死則瘞,有妻子者議恤。
3.
墳墓。
1.出自《搜神記》我死當復生。埋我,以竹杖柱於瘞上,若杖折,掘出我。
2.出自《晉書·王敦傳》有司議曰:“王敦滔天作逆,有無君之心,宜依崔杼、王凌故事,剖棺戮尸,以彰元惡。”於是發瘞出尸,焚其衣冠,跽而刑之。
4.
埋藏;隱藏。
1.出自《新唐書·魏征傳》大理卿馬曙有犀鎧數十首,懼而瘞之。
2.出自《紅繡鞋·三衢山中》曲仙橋藏老樹,石筍瘞蒼云。
1.唐時黠戛斯國君所住的大氈帳。
1.即蚶子。俗稱瓦壟子。
1.用蜜和米面制成的糕餅。
1.蜜蜂的巢。
1.蜜蜂的巢。
2.菊花的一種。
1.梨的別名。
1.甘草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一.甘草》。
1.舊時供神佛用的糖食。
1.甜瓜。
1.指蜜蜂。
1.蜜漬的果子。
1.微黃帶紅的顏色。
1.見"蜜蝍"。
1.亦作"蜜唧"。
2.以蜜飼的初生鼠。嶺南人以為佳肴。
1.即蜜餞。
1.形容極甜。
又稱果脯”。用濃糖漿浸漬或煎煮后的果品。將果品在濃糖液中浸煮,使糖液濃度達70%左右,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長,然后經烘干或晾干而成,也有不經干燥的。香味濃郁,甜潤可口,耐久藏。
1.蜂蜜調成的飲料。
1.用蜂蜜釀造的酒。亦泛指甜酒。
1.柑橘的一種﹐味極甜﹐故稱。又稱盧柑。
1.蠟燭。
1.猶言蜜稅。謂蜂之釀蜜﹐如向養蜂者輸稅。
1.猶言口蜜腹劍。謂嘴甜心毒。
1.蜜蜂腹部分泌蠟汁為巢﹐取蜂巢煎而溶之﹐其上浮如油者凝固即成蜜蠟﹐初時為黃蠟﹐精制則成白蠟。供制燭及藥用等。
2.礦物名。與琥珀同類而色淡。也稱金珀。
1.謂外表和善而暗中狠毒。
1.蜜和油調在一起。比喻人的感情親密無間。
1.甜酒。
1.荔枝的一種。以味甘如蜜而得名。
1.甜蜜的戀愛。
1.見"蜜蜂"。
1.甘露;帶蜜的露水。
2.蚜蟲及介殼蟲等從肛門排出的含糖液體。
1.形容極甜。
1.和蜜的米面食品。
1.隨護蜜蜂的黑色小鳥。
1.蜜漬的藕。
1.蜜蜂營造的釀蜜的房。其形如脾﹐故稱。
1.生前服蜜﹐死后以蜜浸泡﹐埋葬期久而形成的木乃伊。
1.像蜂蜜那樣的顏色;淡黃色。
1.蜜餞。
1.宋蘇軾對僧仲殊的戲稱。
1.蜜汁;糖水。
1.一種甜而松脆的餅類。
1.猶甜蜜。
1.見"蜜筩"。
1.亦作"蜜筒"。甜瓜的一種。
2.一種小柚子的俗稱。
1.內裹秘密文件的蠟丸。
2.中藥丸劑的一種。以蜂蜜為黏合劑﹐調和藥料粉末制成的丸藥。參見"蠟丸"。
1.宋張師雄的綽號。
1.機密﹐機要。蜜﹐用同"密"。
1.古時為已死帝王用蜂蠟制成的璽印。為殉葬的明器。
1.木名。即沉香。
2.草名。又稱青木香﹑五木香﹑南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