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義”的今字。
2.
容止儀表。
1.出自《詩·大雅·蒸民》令儀令色,小心翼翼。
2.出自《文選·曹植〈洛神賦〉》瑰姿艷溢,儀靜體閑。
3.出自《河南盧氏墓志銘》爰歸得家,九子一母,婉婉有儀,柔靜以和。
3.
儀式;禮節。
1.出自《左傳·昭公五年》是儀也,不可謂禮。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
2.出自《請巡幸江淮表》振盛儀於歸闕,告休績於登封。
3.出自《宋史·儀衛志一》文謂之儀,武謂之衛。一以明制度,示等威;一以慎出入,遠危疑也。
4.出自《王敬哉先生集序》至於禮樂,又往往有其義而不知習其儀,有其器而不知名其物。
5.出自《創造十年續編》開會如儀,通過了好些議程。
4.
禮制;法規。
1.出自《荀子·正論》故諸夏之國,同服同儀;蠻夷戎狄之國,同服不同制。
2.出自《解嘲》叔孫通起於枹鼓之間,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儀,得也。
3.出自《酉陽雜俎·金剛經鳩異》〔僧惟恭〕不拘僧儀,好酒多是非,為眾僧所惡。
4.出自《奏告永裕陵祝文》國家推本漢儀,立郡國之廟;參用唐制,就佛老之祠。
5.出自《不忍池晚游》詩不掛當時黑帩刀
5.
儀物,用于禮儀的器物。
1.出自《敕建大興寺碑奉懿旨撰》乃若鐵石、瓴甓、髹丹、堊墁之物,像繪、幡蓋、函度、鐘磬之儀,費皆時給。
2.出自《明太傅張公神道碑》荒山野冢,非有石麟、辟邪、翁仲之儀也,非有墓田、丙舍之寄也,然則百成之倦倦于此,其亦重可感也!
6.
禮物。
1.出自《賜王宗暉生日禮物口宣制》受茲多儀,永錫難老。
2.出自《凰求鳳·心齋》領了尊席,盛儀決不敢收。
3.出自《紅樓夢》湘云聽了,只得住下,又一面遣人回去,將自己舊日作的兩件針線活計取來,為寶釵生辰之儀。
4.出自又如:賀儀、喪儀。
7.
匹配。
1.出自《詩·鄘風·柏舟》髧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
8.
謂比配。
1.出自《文選·顏延之〈應詔宴曲水作詩〉》帝體麗明,儀辰作貳。
9.
弩上的描準部件。
1.出自《墨子·備高臨》〔弩〕有儀。
2.出自《淮南子·齊俗訓》夫一儀不可以為發,一衣不可以出歲。儀必應乎高下,衣必適乎寒暑。
3.出自《雙劍??諸子新證·墨子四》“有儀”儀即弩機牙后之上出者,《夢溪筆談》所謂“望山”。以儀為準,可窺弦矢之高下。
10.
古代觀測日影的表柱,以立木為之。
1.出自《荀子·君道》儀正則景正。
11.
儀器。
1.出自《后漢書·律歷志中》詔書下太常,令史官與融以儀校天,課度遠近。
2.出自《新儀象法要·游儀》其儀為雙環,在三辰儀內。
12.
取法;效法。
1.出自《國語·周語下》王無亦鑒于黎苗之王,下及夏商之季,上不象天,而下不儀地。
2.出自《抱樸子·臣節》儀蕭曹之指揮,羨張陳之奇畫。
3.出自《逸士陳君墓志銘》君娶王氏,為婦為母,內外皆儀之。
4.出自《〈人境廬詩草〉序》我儀其人歟,則吾鄉黃公度京卿其不遠耶!
13.
引申為法,作為準則。
1.出自《晏子春秋·外篇下一》博學不可以儀世,勞思不可以補民。
2.出自《南岳云峰寺和尚碑》〔皇帝〕乃命五岳求厥元德,以儀于下。
14.
表率;標準;準則。
1.出自《管子·任法》法者不可不恒也,存亡治亂之所從出;圣君所以為天下大儀也,君臣上下貴賤皆發焉。
2.出自《藝文類聚》夫買馬不論足力,以白黑為儀,必無走馬矣;買玉不論美惡,以大小為儀,必無良寶矣;舉士不論才,而以貴勢為儀,則伊尹管仲不為臣矣。
3.出自《孔子家語·入官》言之善者在所日聞,行之善者在所能為。故君上者民之儀也,有司執政者民之表也。
4.出自《祭徐母吳氏夫人文》有閨門貞淑之節,而能督飾孩稚,家儀塾范,與父師均。
15.
擬想;推測;忖度。
1.出自《國語·周語下》儀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
2.出自《大戴禮記·四代》公曰:“吾未能知人,未能取人。”子曰:“君何不觀器視才!”公曰:“視可明乎?”子曰:“可以表儀。”
3.出自《漢書·外戚傳上·孝宣許皇后》公卿議更立皇后,皆心儀霍將軍女。
4.出自《夜譚隨錄·某諸生》〔諸生某〕獨籠燭行僻巷中,相去一矢地外,有紅衣女子行其前,相略甚美,心儀之:曷追及一睹華容?
16.
古天子四輔之一。
1.出自《尚書大傳》〔古者〕天子必有四鄰,前儀后丞,左輔右弼。
17.
適宜。
1.出自《禮記·大學》《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于殷,峻命不易。”
2.出自《文選·束晰〈補亡詩序〉》《由儀》,萬物之生,各得其儀也。
3.出自《序劍》余聞君子之於物也,左之右之,維其儀之。
18.
人民,百姓。
1.出自《隸釋·漢堂邑令費鳳碑》梨儀瘁傷,泣涕連漉。
2.出自《讀書雜志·漢隸拾遺》乃綏二縣,梨儀以康。
19.
來。
1.出自《赭白馬賦》惟德動天,神物儀兮。
2.出自《四朝聞見錄·皇甫真人》后,大將子也,生于營中。生之日,有黑鳳儀于營前大黑石上。
3.出自《送范主一憲郎》詩翩翩鳳凰翎,終當儀九天。
4.出自《齊東絕倒》經年巡海內,夙夜亮天工,允執其中,瑞應儀庭鳳。
20.
通“娥”。參見“儀皇”、“儀景”。
1.出自《大戴禮記·五帝德》依于倪皇注
2.出自《出都前夕夜步月下》詩儀景圓缺間,跡留影忽逝。
21.
姓。漢有儀長孺。見《后漢書·馬援傳》。
1.出自《廣韻?支韻》儀,姓。
1.仁慈謙讓。
1.慈善仁愛。
1.佛教語。慈悲與忍辱。
1.慈祥和藹的容顏。
1.仁慈溫和。
1.猶慈顏。
仁慈善良慈善事業。
1.即磁石。俗稱吸鐵石。
1.佛教菩薩名,即彌勒菩薩。彌勒,梵語maitreya,意譯為"慈氏",為將繼承釋迦佛位的未來佛。
1.舊登科甲者對母在父喪之稱。
1.仁慈寬恕。
1.舊時泛指孝順的子孫。
1.見"慈闈"。
1.亦作"慈幃"。亦作"慈帷"。
2.舊時母親的代稱。
3.封建時代以皇后母儀天下,故亦以稱皇后。
1.見"慈闈"。
1.仁慈溫和。
1.猶恩澤。
1.烏鴉的一種。相傳此鳥能反哺其母,故稱。
2.指慈母。
1.仁愛勇武。
1.謂慈母的音容笑貌。
1.猶慈親。
又稱西太后”、那拉太后”。清末同治、光緒兩朝實際的統治者。咸豐帝妃,同治帝母。滿族。葉赫那拉氏。為人陰險毒辣,善于玩弄權術。1861年咸豐帝死,同治帝繼位,她發動祺祥政變,實行垂簾聽政”,掌握清廷實權。同治帝死后,立載b141(即光緒帝)為帝,仍由她聽政。1898年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她把持朝政四十余年,先后鎮壓了太平天國、戊戌維新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在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先后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病死。
仁慈溫和慈祥的目光。
1.孝敬。
1.慈悲之心。
1.慈愛之兄。
1.仁慈顧惜。亦指仁慈憐憫之心。
1.母親。
1.母或父的教誨。
1.即慈烏。
1.慈祥和藹的容顏。稱尊上的音容,多指母親而言。
1.亦稱"慈目"。佛教語。佛以慈悲心視眾生之眼。
2.馬的一種眼病。
1.猶慈善。
1.謂尊上或神佛的庇蔭。
1.慈愛。
1.愛護幼小者。
1.宋代收養棄嬰的機構。
1.仁愛保佑。
1.仁慈寬宥。
1.猶法雨,甘露。
1.仁慈撫育。
1.佛教語。比喻慈悲心懷如云之廣被世界﹑眾生。
1.謂慈親的養育之恩。
1.猶恩澤。
2.父親的手澤。清龔自珍有《燼馀破簏中獲書數十冊皆慈澤也書其尾》詩。
1.仁惠的詔旨。
2.慈母的教誨。
1.仁愛之心。
1.竹名。又稱義竹﹑慈孝竹﹑子母竹。叢生,一叢或多至數十百竿,根窠盤結,四時出筍。竹高至二丈許。新竹舊竹密結,高低相倚,若老少相依,故名。唐王勃有《慈竹賦》。
1.文牘﹐文書。
1.文筆﹐文章。
2.指公文信札。
1.見"辭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