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助詞
〈書〉用于詞語的前面,加強語氣或感情色彩。
2.
名詞
(Yī)姓。
3.
代詞
代詞,彼,他,她。
4.
代詞
〈書〉指示代詞。這;那。
1.
是,此。參見“伊人”。
1.出自《詩·小雅·小明》心之憂矣,自詒伊戚。
2.出自《漢書·揚雄傳上》伊年暮春,將瘞后土,禮靈祇,謁汾陰于東郊。
3.出自《擬古》詩萬一不合意,永為世笑之。伊懷難具道,為君作此詩。
2.
發語詞,無義。
1.出自《詩·周頌·我將》伊嘏文王,既右饗之。
2.出自《漢書·董仲舒傳》伊欲風流而令行,刑輕而奸改,百姓和樂,政事宣昭。
3.出自《嘆逝賦》伊天地之運流,紛升降而相襲。
4.出自《史通·浮詞》伊、惟、夫、蓋,發語之端也;焉、哉、矣、兮,斷句之助也。去之則言語不足,加之則章句獲全。
3.
語助詞。用于句中,無義。
1.出自《儀禮·士冠禮》旨酒既清,嘉薦伊脯。
2.出自《文選·王粲〈贈蔡子篤詩〉》瞻望遐路,允企伊佇。
3.出自《唐鐃歌鼓吹曲·靖本邦》本邦伊晉,惟時不靖。根柢之搖,枝葉攸病。
4.出自《夢黃吉甫》詩豈伊不可懷,而使我心往。
4.
即,就是。
1.出自《陳書·廢帝紀》棄親即仇,人神憤惋,王師電邁,水陸爭前,梟剪之期,匪朝伊暮。
2.出自《周書·文帝紀上》今若召悅授以內官,臣列旆東轅,匪朝伊夕。
3.出自《資治通鑒·齊明帝建武元年》天下事可知,灰盡粉滅,匪朝伊夕;不早為計,吾徒無類矣。
5.
且,又。
1.出自《平淮夷雅·皇武》蔡兇伊窘,悉起來聚。
2.出自《柳文指要·體要·平淮夷雅》伊,以也。《皇武》“蔡兇伊窘”,謂蔡兇且窘,伊字從中連及之也。與《方域》“寇昏以狂”句法相類。伊、以二文,直可互用。
6.
他,它。
1.出自《世說新語·識鑒》小庾臨終,自表以子園客為代,朝廷慮其不從命,未知所遣,乃共議用桓溫,劉尹曰:“使伊去必能克定西楚,然恐不可復制。”
2.出自《《太平廣記》卷二四七引隋侯白《啟顏錄·石動筒》》動筒曰:“郭璞《游仙》詩云:青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臣作云:青溪二千仞,中有兩道士。豈不勝伊一倍。”
3.出自《蝴蝶兒》詞蝴蝶兒,晚春時。阿嬌初著淡黃衣,倚窗學畫伊。
4.出自《牡丹》詩嬌嬈萬態逞殊芳,花品名中占得王。莫把傾城比顏色,從來家國為伊亡。
5.出自《西游記》行者頓首道:“上告我佛……兕大王,神通廣大,把師父與師弟等攝入洞中。弟子向伊求取,沒好意,兩家比迸。”
7.
你。
1.出自《續世說·紕漏》侯景篡梁,王偉請立七廟,并請諱。景曰:“何謂七廟?”偉曰:“天子祭七世祖考,故置七廟。”景曰:“前世吾不復憶,惟阿爺名標,且有朔州,伊那得來啖是。”眾聞盛笑之。
2.出自《西廂記諸宮調》你把筆尚猶力弱,伊言欲退干戈,有的計對俺先道破。
3.出自《馬陵道》我這里吐膽傾心說與伊,難道你不解其中意。
4.出自《古今小說·簡帖僧巧騙皇甫妻》知伊夫婿上邊回,懊惱碎情懷。落索環兒一對,簡子與金釵,伊收取,莫疑猜,且開懷。
5.出自《世說新語·品藻》勿學汝兄,汝兄自不如伊。
8.
水名。伊水。參見“伊水”。
1.出自《書·禹貢》伊、洛、瀍、澗既入于河。
2.出自《東京賦》溯洛背河,左伊右瀍。
3.出自《出關寄賈島》詩伊流偕行客,岳響答啼猿。
4.出自《雜題》詩何時道路平如砥,卻就清伊整幅巾。
9.
姓。漢有伊推。見《漢書·儒林傳·瑕丘江公》。
10.
專用以代稱女性,她。
1.出自《西廂記諸宮調》咫尺抵天涯,病成也都為他,幾時到今晚見伊呵?
2.出自《儒林外史》那知縣和江都縣同年相好,就密密的寫了一封書子,裝入關文內,托他開釋此女,斷還伊父,另外擇婿。
3.出自《故事新編·補天》女媧忽然醒來了。伊似乎是從夢中驚醒的,然而已經記不清做了什么夢。
4.出自《在國語傳習所的演說》近來有人對于第三位的代名詞,一定要分別,有用她字的,有用伊字的,但是我覺得這種分別的確是沒有必要。
1.招引接納。
誘惑欺騙她被這一番花言巧語誘騙了|誘騙無知孩童為他火中取栗。
1.引誘逼迫。
1.誘敵的騎兵。
1.欺騙恫嚇。
1.謂以狡猾手段欺騙人。
1.戰國時張儀勸導秦國以連衡破合從﹐以詭詐手段欺騙楚國背齊向秦◇遂因以"誘秦誆楚"表示挑撥離間。
1.引誘使屈服。
1.誘導勉勵。
2.勸說。
1.誘導人。
2.對人有吸引力。
1.引誘出來將其殺死。
1.引誘煽動。
1.勸勉﹑引導人為善。
1.傳授射箭的技能。
1.招收。
1.勸說。
1.謂誘騙人逃跑。
1.勸導撫慰。
1.誘騙襲取。
1.用假話討人歡心。
1.謂誘奸。
1.誘騙恐嚇。
1.誘騙陷害。
1.見"誘脅"。
1.見"誘怵"。
1.誘導教誨。
1.教養。
1.引導和扶持。
1.引導扶持﹐獎勵勸勉。
1.誘導幫助。
1.誘導輔助。
1.導致某種事情發生的原因。
1.引誘。
1.亦作"誘喻"。
2.誘導教喻。
1.見"誘諭"。
1.引誘壞。
1.用誘騙手段召喚。
1.引誘使之來﹔用欺詐手法招致。
1.《左傳.僖公二十八年》﹕"今天誘其衷。"楊伯峻注﹕"﹝《吳語》云﹞'天舍其衷'﹐即'天誘其衷'。皆天心在我之意。"后以"誘衷"指天意保佑。
1.象聲詞。
1.鐮刀柄。
1.見"蚴蟳"。
1.細腰蜂。
1.亦作"蚴虬"。亦作"蚴虬"。
2.蛟龍屈折行動貌。
3.樹木盤曲糾結貌。
4.書法夭矯飛動貌。
1.瓷器釉彩名。在瓷胎上以氧化銅繪制花紋后,施一層無色透明釉,以高溫燒成,花紋呈紅色。元代始創,明代達到成熟階段,清以后更有發展。
1.表面帶釉的陶器。1929年安陽殷墟曾掘得涂有薄層黃色釉的陶片,1953年在鄭州二里崗殷代遺址曾發現敷釉陶器。
1.覆蓋在齒冠外層的極堅硬的物質。主要成分是磷酸鈣和碳酸鈣。有保護牙齒免受磨損﹑腐蝕的作用。也叫琺瑯質。
1.即黃鼬。俗稱黃鼠狼。尾長﹑四肢短。棲息林中水邊﹑田間以及多石的平原等處,以鼠﹑小鳥及昆蟲為食,也襲擊家禽。肛門近旁有臭腺一對,能放出臭氣用以御敵。在我國分布頗廣。毛皮可做衣帽,尾毛可制筆。
1.舒緩;遲慢。
1.迂回交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