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窫窳”。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吃人怪獸。
1.出自《山海經·北山經》〔少咸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赤身,人面馬足,名曰窫窳,其音如嬰兒,是食人。
2.出自《揮麈三錄》窫窳旁吞於黑水,攙搶直拂於紫躔。
3.出自《河上作》詩窫窳來攫人,逵路橫長蛇。
2.
見“窫窳”。比喻殘害。參見“?貐”。
1.出自《文選·揚雄〈長楊賦〉》昔有強秦,封豕其土,窫窳其民。
2.出自《周書·文帝紀上》高歡廣布腹心,跨州連郡,端揆禁闥,莫非親黨,皆行貪虐,窫窳生人。
1.小麥﹑高粱等谷類植物孕穗。
1.幫助受欺壓者打擊強橫的人。
1.表演悲痛的情態。
1.訴說悲慘的話。
1.見"打窮碑"。
2.拓碑。
1.方言。裱糊布片。
1.即拓本。也稱搨本。
1.振作,煥發。
1.古代兩廣一帶少數民族的一種祝壽飲酒法。
1.方言。跳起來。
1.指兩相比較。
2.比方。表示假設。
1.宋時偽為訴訟人奔走說情而騙取錢財之稱。
1.見"打髀殖"。
1.亦作"打髀石"。
2.一種游戲。剔鹿類腿前骨,灌以銅錫,堆地上擲之,中者盡取所堆。
1.謂從旁作聲援。
1.猶奪標。
1.見"打并"。
1.大家湊錢買東西吃。
1.方言。親吻。
1.古時的一種兒童游戲。
1.貿易。
2.俗稱朝臣非因公事而相見。
1.亦作"打補靪"。
2.謂在破損的衣物上縫補。
1.見"打補釘"。
1.打獵捕魚,漁獵。
1.打抱不平。
1.亦作"打彩"。
2.舊稱戲曲演至精采處觀眾向女演員投擲錢幣。
3.舊亦用以指狎客給妓女的纏頭。
1.見"打采"。
1.打坐,參禪。
1.羞慚貌;驚怖貌。
1.收割草料。
2.起草。指初步寫出文稿或畫出畫稿。
1.契丹官兵以牧馬為名,四出劫掠,充為軍餉,俗稱打草谷。
比喻采取行動不謹慎不機密而走漏消息驚動了對方這次行動要注意保密,以免打草驚蛇。
1.見"打草驚蛇"。
1.除去棉花﹑向日葵等作物上的無用枝條,使養分集中。
1.打岔。
1.見"打茶圍"。
1.亦作"打茶會"。
2.舊時謂至妓院品茗飲酒取樂。
1.方言→扯,胡攪。
1.謂干擾﹑阻止或打斷他人的行為﹑工作或說話。
2.故意把話題扯開去。
1.當差。
1.插話。
1.打戰,發抖。
1.長期。
1.維持廣場秩序。
1.方言。演員在臺上走過場。
1.玩把戲或拳術時,拿繩子或用拳﹑刀作虛勢令人后退以圍成場地。亦謂在空地上賣藝。
1.吵鬧;吵嘴。
1.趕逐。
1.支撐,支持。
1.不同的部分融合為一個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