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高地或山石陡立的側面。
2.
名詞
〈書〉邊際。
3.
名詞
(Yá)姓。
1.
亦作“崕”。
2.
岸邊。
1.出自《荀子·勸學》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2.出自《解嘲》譬若江湖之崖,渤澥之島,乘雁集不為之多,雙鳧飛不為之少。
3.出自《海賦》於是禹也,乃鏟臨崖之阜陸,決陂潢而相沷。
3.
邊際;界域。
1.出自《莊子·山木》君其涉於江而浮於海,望之而不見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窮。
2.出自《淮南子·本經》鑿污池之深,肆畛崖之遠。
4.
謂人性格孤高。參見“崖然”。
1.出自《館中祭丁元珍文》子之為人,渾厚平易。不阻為崖,不巧為機。
2.出自《宋史·張詠傳》自號乖崖,以為“乖”則違眾,“崖”不利物也。
5.
山或高地陡立的側面。
1.出自《長笛賦》惟籦籠之奇生兮,于終南之陰崖。
2.出自《至西峰蘭若受田婦饋》詩攀崖復緣澗,遂造幽人居。
3.出自《創業史》面對著黑壓壓的終南山,下堡村座落在黃土高原的崖底下。
6.
引申為約束。參見“崖檢”。
1.出自《宋書·朱齡石傳》齡石少好武事,頗輕佻,不治崖檢。
2.出自《新唐書·李紓傳》紓性樂易,喜接后進。其自奉養頗華裕,不為齪齪崖檢。官雖貴,而游縱自如。
7.
見“崖崖”。露齒貌。
1.出自《古文苑·王延壽〈王孫賦〉》齒崖崖以,嚼而囁咒。
8.
見“崖崖”。瘦削露骨貌。
1.出自《殿前歡·秋思》曲骨崖崖人比山容瘦,孤倚南樓。
9.
見“崖柴”。形容張口欲咬人之狀。
1.出自《三國志·魏志·曹爽傳》於是收爽、羲、訓、晏、飏、謐、軌、勝、范、當等,皆伏誅,夷三族
2.出自《敦煌變文集·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長蛇皎皎三曾黑,大鳥崖柴兩翅青。
1.高攀匹配。
1.攀援牽引。
1.拉親戚關系。
2.俗稱議婚或訂婚。
鳥類的一個類群。嘴直而長,形如鑿;腳短而健,二、三兩趾向前,一、四兩趾向后,善于攀木;尾羽短而堅硬。如啄木鳥、杜鵑、鸚鵡等。
1.傳說黃帝鑄鼎于荊山下﹐鼎成﹐有龍下迎﹐黃帝乘之升天﹐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馀人。馀小臣不得上龍身﹐乃持龍髯﹐而龍髯拔落﹐并墮黃帝之弓。百姓遂抱其弓與龍髯而號哭。事見《史記.封禪書》◇用為追隨皇帝或哀悼皇帝去世的典故。
1.誣供牽連。
1.攀住車馬﹐依依送別。
1.閑談;交談。
1.攀附著藤葛前進。極言道路艱難。
1.攀引或攀折枝條。
1.攀拉追望。極言不忍分離。
1.謙詞。謂有違于依附。
1.猶抱柱。
1.詢問。
1.猶誣告。
2.謂犯人誣供以牽連他人。
1.追慕想望。
1.攀附他物延伸。
攀登陡峭巖壁的運動。始于20世紀50年代,1974年被正式列為國際體育項目,并舉行了國際攀巖錦標賽。
1.猶攀緣。
1.猶言趨炎附勢。
1.攀附﹐依附。
1.攀援依傍。
1.見"攀鱗附翼"。
1.攀援。
2.援用;引用。
3.猶攀比。
4.誣供牽連;牽扯附會。
1.謂抓住或依附他物而移動﹑延伸。
2.追隨;依附。
3.援引提拔;支持。
4.援用﹐引用。
5.挽留。
1.細長柔軟﹐不能直立﹐靠卷須(如葡萄﹑黃瓜)或吸盤(如爬山虎)附著他物向上生長的莖。
攀登猿猱欲度愁攀緣|攀緣了一半,甚覺吃力,只得抓住長藤懸在半空。
1.《后漢書.侯霸傳》"更始元年﹐遣使征霸﹐百姓老弱相攜號哭﹐遮使者車﹐或當道而臥。皆曰'愿乞侯君復留杘年。'"又《第五倫傳》"永平五年﹐坐法征﹐老小攀車叩馬﹐啼呼相隨。"又《循吏傳.孟嘗》"以病自上﹐被征當還﹐吏民攀車請之。嘗既不得進﹐乃載鄉民船夜遁去。"后以"攀轅臥轍"為挽留或眷戀良吏的典故。
1.攀登跨越。
1.謂援引青云而上升。
2.謂升上云際。
1.攀折嬉戲。
1.拉折;折取。
1.木棉花的別稱。
在四川省西南邊境、金沙江沿岸,鄰接云南省,成昆鐵路經過境內。1965年設市。人口602萬(1995年)。是以鋼鐵工業為主的新興城市,有著名的攀枝花鋼鐵公司。
1.牽拉阻止。
1.誣供牽連。
1.攀登。
1.漢槐里令朱云上書成帝﹐請賜劍斬佞臣安昌侯張禹。成帝大怒﹐命斬朱。朱云被拉下殿時抗聲不止﹐攀住殿檻不放﹐把檻柱也拉斷了。經人說情﹐朱云得以不死◇來修檻時﹐成帝命令保留折檻的原樣﹐以表彰朱云的直諫。事見《漢書.朱云傳》◇以"攀朱檻"為直言進諫的典故。
1.攀比追隨;攀高追遠。
1.盤中的熟食。
1.漢代的舞名。
1.盤盂。
1.盤中的食物。
1.方言。大塊的劈柴。
1.《詩.衛風.考盤》"考盤在澗,碩人之寬……考盤在阿,碩人之藀。"朱熹集傳"考,成也;盤,盤桓之意。言成其隱處之室也。"后因以"盤阿"稱避世隱居之處。
1.盤曲的崖岸。
1.盛祭物的木盤及放置祭品盤的幾案。亦指代祭品。
1.盤旋凹陷。
1.運輸;搬運。
1.迂回曲折的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