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幸福;幸運。
2.
形容詞
認為幸福而高興。
3.
副詞
〈書〉望;希望。
4.
形容詞
意外地得到成功或免去災害。
5.
動詞
舊指得到帝王的寵愛。
6.
動詞
舊稱帝王到某處去。
7.
名詞
(Xìng)姓。
1.
幸運。
1.出自《論語·述而》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
2.出自《謝許受韓弘物狀》恩隨事至,榮與幸并,慚抃怵惕,罔知所喻。
3.出自《新民說·論毅力》庸詎知所謂蹇焉幸焉者,彼皆與我之所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與否,即彼成我敗所由判也。
2.
歡喜,慶幸。
1.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莊生知其意欲復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遍L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獨自歡幸。
3.
幸虧,幸而。
1.出自《論孔戣致仕狀》今戣幸無疾疹,但以年當致事,據禮求退。
2.出自《圍爐詩話》幸二集尚有宋板,而新本亦有翻宋板者可據耳。
3.出自《書信集·致鄭振鐸》幸譯本已告一段落,可以休息了,此后豫告,請除我名。
4.
親近;寵愛。
1.出自《韓非子·奸劫弒臣》若復幸於左右,愿君必察之。
2.出自《后漢書·竇融傳》兄弟親幸,并侍宮省,賞賜累積,寵貴日盛,自王、主及陰馬諸家,莫不畏憚。
3.出自《紅樓夢》你瞧瞧,把他幸的這樣兒,我勸你收著些兒好,太滿了就要流出來了。
5.
謂求恩幸。
1.出自《管子·任法》是以群臣百姓人挾其私而幸其主。彼幸而得之,則主日侵;彼幸而不得,則怨日產。
2.出自《史記·汲鄭列傳》及事益多,吏民弄巧。上分別文法,湯等數奏決讞以幸。
6.
哀憐。
1.出自《呂氏春秋·至忠》茍已王之疾,臣與臣之母以死爭之於王,王必幸臣與臣之母,愿先生之勿患也。
7.
褒賞。
1.出自《周禮·天官·大宰》一曰爵,以馭其貴;二曰祿,以取其富;三曰予,以馭其幸。
8.
猶言優勝。
1.出自《管子·霸言》夫兵幸於權,權幸於地。故諸侯之得地利者,權從之;失地利者,權去。
9.
封建時代稱帝王親臨。
1.出自《史記·孝文本紀》五月,匈奴入北地,居河南為寇。帝初幸甘泉。
2.出自《順宗實錄》德宗之幸奉天,倉卒間,上常親執弓矢,率軍后先導衛,備嘗辛苦。
3.出自《清史稿·太祖紀》秋七月,上不豫,幸清河湯泉。
10.
特指帝王與女子同房。
1.出自《高唐賦》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游高唐,愿薦枕席?!蓖跻蛐抑?。
2.出自《史記·淮南衡山列傳》高祖八年,從東垣過趙,趙王獻之美人。厲王母得幸焉,有身。
3.出自《醒世恒言·隋煬帝逸游召譴》日與蕭妃獨處,后宮皆不得御幸。
11.
僥幸。
1.出自《國語·晉語六》今吾外刑乎大人,而忍于小民。將誰行武,武不行而勝,幸也。幸以為政,必有內憂。
2.出自《孟子·離婁上》君子犯義,小人犯刑,國之所存者幸也。
12.
希望,期望。亦為表示希望之辭。
1.出自《史記·曹相國世家》相舍后園近吏舍,吏舍日飲歌呼。從吏惡之,無如之何,乃請參游園中,聞吏醉歌呼,從吏幸相國召按之。
2.出自《寶謨閣直學士贈光祿大夫劉公墓志銘》寄謝余參政,某雖去而人材猶在朝廷,幸善待之。
3.出自《勢成篇》夫天下不自好之人鮮恥,弗執之臣幸危,愁苦之民愿亂,以三者之狀而值於君之所懷,此勢成之會也。
4.出自《師友詩傳錄》今天下以夫子為一代宗匠,幸示我以匡救之道!
13.
使活命。
1.出自《呂氏春秋·忠廉》汝天下之國士也,幸汝以成而名。
14.
痊愈。
1.出自《潛書·自明》楚有患眚者,一日,謂其妻曰:“吾目幸矣。吾見鄰屋之上大樹焉?!?/p>
15.
正好,恰好。
1.出自《除架》詩幸結白花了,寧謝青蔓除。
2.出自《趙達明四月一日招游西湖》詩嬌云嫩日無風色,幸是湖船好放時。
16.
本來,原來。
1.出自《論度支令京兆府折稅市草事狀》比之抑征,固不同等。幸有舊制,足可遵行。
2.出自《劉知遠諸宮調·知遠走慕家莊沙陀村入舍》豪家變得貧賤,窮漢卻番作榮富。幸是宰相為黎庶,百姓便做了臺輔。
17.
假使,倘若。
1.出自《漢書·高帝紀下》諸侯王幸以為便於天下之民,則可矣。
2.出自《段太尉逸事狀》及太尉自司農征,戒其族:“過岐,朱泚幸致貨幣,慎勿納!”
3.出自《澠水燕談錄·名臣》文定公曰:“吾女不妻先生,不過為一小官人妻;先生德高天下,幸婿李氏,榮貴莫大於此?!?/p>
18.
尚,還。
1.出自《洊亭》詩秋日幸未暮,奈何雨冥冥?
2.出自《朝野遺記》劉貢父觴客,子瞻有事,欲先起,劉調之曰:“幸早里,且從容?!弊诱霸唬骸澳芜@事,須當歸?!备饕匀凰帪閷Α?/p>
19.
姓。晉有幸靈。
1.出自《通志?氏族略五》幸氏,望出南昌。晉書術士幸靈,唐幸南容,并洪州人。宋有幸白、幸佑、幸之武,登進士第,望出雁門。
1.游覽。
1.攬取。覽,通"攬"。
〈書〉觀賞勝景或游覽勝地到黃山~。
1.視察。
1.猶顯示。
1.審察考試。
1.眺望。
1.謂見多識廣,能說會道。
1.觀看風物。
1.閱覽。
1.明察;比照。
1.主持朝政。覽,通"攬"。
1.猶眺望。
1.執掌總理。覽,通"攬"。
1.攬轡跋涉。
1.擁抱。
1.亦作"攇筆"。
2.執筆。指寫文章。
1.同"攬察"。
1.見"攬工"。
1.猶擁抱。
2.把持。
3.護持。
1.總攬。
1.招引勾搭。
1.店鋪設于柜臺外的長凳。
1.掇拾﹐拾取。
1.宋代以后專以承攬他人稅賦輸納從中取利者。
2.宋代解州解縣﹑安邑兩鹽池為朝廷制鹽的民戶稱"攬戶"。又稱畦戶。朝廷每年向每戶供給一定數量的糧和錢﹐而每戶則向國家交一定數量的鹽。見《宋史.食貨志下三》。
1.晉謝安功名盛極時﹐遭到構陷﹐見疑于晉孝武帝。一天﹐孝武帝命桓伊吹笛﹐桓伊吹完一曲以后﹐又撫箏而歌怨詩"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在座的謝安感動得泣下沾襟﹐"乃越席而就之﹐捋其須曰'使君于此不凡!'"孝武帝也面有愧色。見《晉書.桓伊傳》◇用為忠而見疑的典故。
1.承包貨物的運輸或行銷。
1.歉收。
1.方言。謂以驢馬招攬客人雇用。
1.采摘系結。
2.收取。
3.猶結交。
1.持鏡;對鏡。
1.生日的代稱。攬﹐通"覽"。
1.打撈。
1.攀緣。
1.亦作"攇名責實"。
2.猶言循名考實。觀其名而考核其實績。
1.包攬代納賦稅。
2.收攬容納。
1.亦作"攇轡"。
2.挽住馬韁。
3.《史記.袁盎晁錯列傳》"文帝從霸陵上﹐欲西馳下峻阪﹐袁盎騎﹐并車攇轡﹐上曰'將軍怯邪?'盎曰'臣聞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騎衡﹐圣主不乘危而僥幸。今陛下騁六騱﹐馳下峻山﹐如有馬驚車敗﹐陛下縱自輕﹐柰高廟﹑太后何?'上乃止。"按﹐《漢書.袁盎傳》作"?轡"『荀悅《漢紀.文帝紀上》作"攬轡"◇用為諫止君王履險的典故。
4.見"攬轡澄清"。
1.謂澄清天下之才。
語出《后漢書·范滂傳》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睌堔\,挽住馬韁◇以攬轡澄清”表示刷新政治、安定天下的抱負。
1.見"攬轡澄清"。
1.見"攬轡澄清"。
1.亦作"攇破"。
2.筮卦時面對未成的破卦。
1.揮淚。
1.抱取﹐摟取。
2.謂摘取﹐收取。
3.承攬。
1.抓權。
1.全部杜塞。
1.把持。
1.博戲名。其法為圖列天下名勝﹐以勞勞亭為起點﹐長安為終點。六人合局﹐分詞客﹑羽士﹑劍俠﹑美人﹑漁父﹑緇衣諸名色﹐用一骰挨次遞擲前進﹐以先至終點者為勝。見清高兆《攬勝圖譜》。
1.惹事﹐管閑事。
1.抓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