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蟲名。即牛虻。參見“牛螉”。
1.出自《說文·蟲部》螉,蟲在牛馬皮者。
2.
見“蠮螉”。土蜂。又稱細腰蜂。
1.出自《方言》蜂,燕趙之間謂之蠓螉,其小者謂之蠮螉。
2.出自《酉陽雜俎·蟲篇》蠮螉,成式書齋多此蟲,蓋好窠于書卷也,或在筆管中,祝聲可聽。
3.出自《凌方眉畫茄為東園破笑》詩坐寂園荽撒一回,蠮螉蟻子見根荄。
3.
見“蠮螉”。見“蠮螉塞”。居庸關的別名。又名軍都關。在今北京市昌平區西北。關上筑土室以候望,如蠮螉之掇土為房,故名。
1.出自《晉書·慕容皝載記》〔慕容皝〕于是率騎二萬出蠮螉塞,長驅至于薊城,進渡武遂津、入于高陽,所過焚燒積聚、掠徙幽冀三萬余戶。
2.出自《搗衣詩》蠮螉塞邊絕候雁,鴛鴦樓上望天狼。
3.出自《〈瑟榭叢談〉自序》逾蠮螉者,咸悄然有吾土之思、窮塞之感焉。
1.專供歲末或冬季安放火爐的亭子。
1.指冶煉鑄造等行業的工頭。
1.冶爐與風箱。
2.指冶爐旁吹火令熾的風箱。
1.爐火燃燒的溫度。多指冶煉爐中的溫度。
1.爐甘石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金石三.爐甘石》。
1.熏爐里的香氣。
2.香爐里的香。
1.亦作"爐熏"。
2.熏香;焚香。
3.香爐中的煙。
1.見"爐煙"。
1.爐膛。
2.冶煉爐上供察看爐情的小窗口。
1.猶冶煉。
2.冶鑄之爐。
1.爐中的煙氣。
1.爐子和灶的統稱。
1.冶金熔煉過程中所產生的渣滓。它包含金屬雜質﹑燃料灰和熔劑等,可作水泥和磚等的原料。
1.爐中香。
1.冶煉鑄造。
1.指香爐中的煙縷。因其繚繞如篆書,故稱。
1.見"爐捶"。
1.供燒煮﹑取暖等用的盛火器具。
1.斗栱。
1.宣布。
1.科舉時代﹐進士殿試后﹐皇帝召見﹐按甲第唱名傳呼﹐稱臚唱。其制始于宋時。
1.逐一陳述。
1.對下傳告。
2.專指傳告皇帝詔旨。
3.猶臚唱。
1.猶言考古。
1.猶臚唱。
1.亦作"臚歡"。
2.歌呼歡騰。
1.見"臚歡"。
1.列舉。
1.猶臚傳。
1.羅列;列舉。
2.猶陳列。
1.唱名。
1.陳情。
1.即鴻臚。古代主賓客之官。
1.臚唱的聲音。
1.分別剖析。
1.依次陳述。
1.傳言;流言;群體之言。
1.指殿試及第。科舉時代殿試及第者﹐由皇帝在殿上宣讀名次﹐然后由衛士齊聲高呼﹐臚傳至階下﹐故稱。
1.病名。腹脹。
1.病名。腹腫。
1.動搖不安貌。
1.鸕鶿杓。
1.亦作"鸕鶿"。
2.水鳥名。俗叫魚鷹﹑水老鴉。羽毛黑色,有綠色光澤,頷下有小喉囊,嘴長,上嘴尖端有鉤,善潛水捕食魚類。漁人常馴養之以捕魚。
3.鸕鶿陂的省稱。
4.鸕鶿杓的省稱。
1.地名。在河南省臨漳﹑內黃二縣界。
1.亦作"鸕鶿杓"。
2.刻為鸕鶿形的酒杓。
1.養有鸕鶿的漁船。
1.形容吶喊聲。
1.朝見皇帝。
1.亦作"面食"。
2.面粉制品的統稱。
1.謂產品投放市場,同消費者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