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書〉皮革,熟皮子,去毛加工鞣制的獸皮。
2.
名詞
皮革做的繩。
3.
名詞
(Wéi)姓。
1.
去毛熟治的獸皮;柔軟的皮革。
1.出自《儀禮·聘禮》君使卿韋弁。
2.出自《鹽鐵論·散不足》士則單復木具,盤韋柔革。
3.出自《后漢書·烏桓傳》婦人能刺韋作文繡,織氀毼。
4.出自《墳·科學史教篇》柔皮術亦不日竟成,制履之韋,因以不匱。
2.
皮繩。參見“韋弦”。
1.出自《韓非子·觀行》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于之心緩,故佩弦以自急。
3.
皮制的劍鞘。
1.出自《墨子·兼愛中》昔者晉文公好士之惡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韋以帶劍。
2.出自《漢書·東方朔傳》富有四海,身衣弋綈,足履革舄,以韋帶劍,莞蒲為席。
4.
古代治皮革的工匠。
1.出自《周禮·考工記序》攻皮之工:函、鮑、韗、韋、裘。
5.
背離。“違”的古字。
1.出自《說文·韋部》韋,相背也。
2.出自《漢書·禮樂志》五音六律,依韋饗昭。
3.出自《積微居小學述林·釋正韋》按形求義,韋即違之初文也。
6.
通“圍”。量詞。用于計量圓周,指樹木兩臂合抱的長度。
1.出自《漢書·成帝紀》是日大風,拔甘泉畤中大木十韋以上。
7.
古國名。豕韋的簡稱。春秋時衛地,故地在今河南省滑縣境內。
1.出自《詩·商頌·長發》韋顧既伐,昆吾夏桀。
8.
通“圍”。圍繞;圍攏。
1.出自《水經注·淮水》《釋名》曰:“淮,韋也,韋繞揚州北界,東至于海也。”
2.出自《新唐書·北狄傳·室韋》其畜無羊少馬,有牛不用,有巨豕食之,韋其皮為服若席。
9.
姓。
1.出自《萬姓統譜?微韻》韋,顓帝大彭之后,封於豕韋,以國為氏。
1.同"絺句繪章"。
1.細葛布巾。
1.雕琢文辭,修飾章句。
1.葛布與絲綿。指夏衣與冬衣。
1.古代貴族用的有繡飾的禮帽。
1.指夏衣與冬衣。
1.細白葛布。
1.紛亂貌。
1.亦作"絺?"。
2.葛布的統稱。葛之細者曰絺,粗者曰绤。引申為葛服。
1.古代貴族禮服上的刺繡。引申為辭采,文采。
1.細葛布衣。
1.同"絺句繪章"。
1.同"絺句繪章"。
1.麻織物;細葛布。
1.宮殿螭階前坳處。朝會時為殿下值班史官所站的地方。
1.雕有螭形的宮殿臺階。
1.雕有螭形的碑額。
1.見"螭頭舫"。
1.龍與虎。比喻勇猛的將士。
2.傳說中的龍子之一。亦指器物上的龍形。
1.傳說神仙所乘的螭龍駕的車。
1.猶蛟龍。
1.古代皇帝玉璽的角。璽紐龍形﹐故名。
1.刻有螭形的宮殿臺階。
1.雕有螭形花紋的椽子。
1.螭形為飾的熏香銅匣。
1.傳說中無角的龍。
2.傳說中的鳥名。
1.以螭形為飾的香爐。
1.見"螭魅"。
1.見"螭魅罔兩"。
1.亦作"螭鬽"。
2.傳說山林中害人的怪物。亦喻各種壞人。螭﹐通"魑"。
1.亦作"螭魅魍魎"。亦作"螭鬽魍魎"。
2.傳說中川澤山林的妖怪◇用以比喻形形色色的壞人。螭﹐通"魑"。
1.見"螭魅罔兩"。
1.螭形的印紐。
1.見"螭蟠"。
1.猶虎踞龍盤。
1.亦作"螭盤"。
2.如螭龍盤據。
1.盤曲貌。
1.螭龍與虬龍。
1.古代彝器﹑碑額﹑庭柱﹑殿階及印章等上面的螭龍頭像。
1.螭紐及系紐的絲帶。指官印。
1.古代彝器﹑碑額﹑庭柱﹑殿階及印章等上面的螭龍頭像。亦借指殿前雕有螭頭形的石階等。
2.見"螭頭官"。
1.指史臣入值記事。
1.喜極而鼓掌。
2.指歡欣鼓舞。
1.酒的別名。
1.歡樂的場景或場面。
高興,痛快心情~。
1.歡樂地歌唱。
1.歡樂的心情。
1.猶歡躍。
1.悲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