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偽”。
2.
人為。
1.出自《荀子·性惡》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2.出自《荀子·性惡》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
3.出自《論衡·明雩》天至賢矣,時未當雨,偽請求之,故妄下其雨,人君聽請之類也。
3.
奸偽;欺詐。
1.出自《書·周官》恭儉惟德,無載爾偽。
2.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惡能治國家?
3.出自《史記·日者列傳》才不賢而托官位,利上奉,妨賢者處,是竊位也;有人者進,有財者禮,是偽也。
4.
偽裝;假裝。
1.出自《左傳·文公十三年》乃使魏壽馀偽以魏叛者,以誘士會。
2.出自《唐故國子司業竇公墓志銘》公視從史益驕不遜,偽疾經年,轝歸東都。
3.出自《少室山房筆叢·二酉綴遺上》詧卒,汾陽傷之,吾因偽丈夫衣冠,投名為詧弟,請事汾陽。
4.出自《〈申屠氏〉序言》六一立使人以禮葬昌,于是女偽為色喜,艷裝入室,六一既至,即以匕首刺之帳中,并殺其侍者二人。
5.
虛偽;虛假。
1.出自《易·系辭下》情偽相感而利害生。
2.出自《淮南子·俶真訓》是故神越者其言華,德蕩者其行偽。
3.出自《桃源圖》詩世俗寧知偽與真,至今傳者武陵人。
4.出自《康誥考上》馬氏融、王氏肅皆以“康”為國名,與孔傳合。孔傳偽,不足信。
5.出自《書信集·致蕭軍蕭紅》由我看來,大約北人直爽,而失之粗,南人文雅,而失之偽。粗自然比偽好。
6.
僭偽。指非法的政權。
1.出自《解尚書表》遂乃宴安昏寵,叨昧偽封。
2.出自《奏乞出師札子》前功不遂,致使戰地陷偽,忠義之人,旋被屠殺。
3.出自《花月痕》肇受投賊,受了偽職,踞了樅陽,擁有淮北千馀里鹽利。
4.出自《雪花飄在滿洲》日本偵探的嗅覺真象獵犬一樣的敏銳,他們當然是接到山海關偽警察署的報告了。
7.
通“帷”。
1.出自《禮記·喪大記》飾棺……素錦褚,加偽荒。”
2.出自《說文通訓定聲·隨部》偽,叚借為“帷”……偽、帷一聲之轉。
8.
通“爲”(wéi)。實行。
1.出自《逸周書·史記》昔有林氏上衡氏爭權,林氏再戰而勝,上衡氏偽義弗克,俱身死國亡。
2.出自《淮南子·齊俗訓》夫乘奇技偽邪施者,自足乎一世之間;守正脩理,不茍得者,不免乎饑寒之患。
3.出自《雙劍誃諸子新證·淮南子三》“夫乘奇技偽邪施者”:“按偽,應讀作‘為’,二字古通。”
9.
通“爲”(wèi)。替。
1.出自《戰國策·秦策二》甘茂辭不往,蘇秦偽謂王曰:“甘茂,賢人也。”
2.出自《史記·楚世家》楚威王伐齊,敗之于徐州,而令齊必逐田嬰。田嬰恐,張丑偽謂楚王曰:“王所以戰勝于徐州者,田盼子不用也……今王逐嬰子,盼子必用矣。復搏其士卒以與王遇,必不便于王矣。”楚王因弗逐也。
1.古代俗儒對文字結構的牽強附會的解釋。
1.主要生活在湘西武陵山區的一種羊。個體高大,形狀像馬,性情溫和,頭上無角。繁殖率高,肉少膻味。芷江等縣的一些鄉村已建立馬頭羊場,繁殖和推廣這個優良品種。
1.即河圖。
2.畫馬之圖。
1.馬夫。
1.以宰馬為業的人。
1.馬馱子。
1.指馬幫趕馬人。
1.房宿的別名。
1.即諸葛菜。葉似蔓菁,味苦多刺。相傳為五代后梁時楚王馬殷所遺,故名。參閱宋朱輔《溪蠻叢笑》。
西漢帛畫。1972年出土于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畫幅呈丁”形。上部繪有日中金烏、月中蟾蜍、蛇身人首像等。中部為體蓋翼鳥下兩人跪迎一老婦,三女后侍。下部表現力士擎物、雙龍相環、人首鳥身像等。色彩豐富華麗。
1.神名。相傳長著三只眼。
1.地名。在陜西省興平縣。唐安史之亂,玄宗奔蜀,途次馬嵬驛,衛兵殺楊國忠,玄宗被迫賜楊貴妃死,葬于馬嵬坡。
1.馬的尾巴。
2.萯的別名。
3.草名。
4.指馬尾港。在福建省福州市東南閩江口內。1884年(光緒十年)中法戰爭中的海戰即發生于此。
1.一種把頭發聚扎于腦后勺的辮型。辮根微翹,頭發散垂如馬尾,故稱。
1.一種寄生蜂。體色赤褐,體長約19毫米。頭部橙黃色。復眼褐色,有單眼三個。觸角絲狀,與體長相等。雌蜂尾端有產卵管長約150毫米,似馬尾,故名。
1.亦作"馬尾蘿"。
2.以馬尾或馬鬃為篩絹的篩子。
1.見"馬尾羅"。
裸子植物門,松科。常綠喬木。高可達40米。樹皮下部灰褐色,上部紅褐色。針葉長而細柔,兩針一束,密生在小枝上。球果卵圓形,種子有翅。原產中國,分布在淮河以南各省。是荒山造林先鋒樹種。木材用于建筑、鐵路、礦山和造紙。樹干可采松脂。種子可食用。
1.乳香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一.熏陸香乳香》。
1.褐藻的一屬。藻體分固著器﹑莖﹑葉和氣囊四部分。莖略呈三棱形,葉子多為披針形。生近海中,可做飼料,又可用來制褐藻膠和綠肥。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八.海藻》。
1.指馬的毛色。
2.指晉文帝司馬昭。
1.指馬克思。
1.見"馬檛"。
1.馬廄。
1.舞蹈之一種。馴馬者執鞭舞,馬亦應節而舞。
1.見"馬杌"。
1.亦作"馬兀"。
2.坐具。大方凳。
1.見"馬杌"。
1.瑪瑙與犀角。
1.以馬韉為席,與人坐,是怠慢輕賤之舉。語本《藝文類聚》卷六九引《史記》"蘇秦激張儀令相秦,以馬韉席坐之。"
1.馬前引導的人。
雜技節目。演員駕馭或指揮經過馴練的獅、虎、熊、象、馬、狗、猴、羊等動物,表演各種技巧動作。世界許多國家有此類表演。中國漢代即有馴馬、斗虎、斗牛、馴象、弄蛇、馴鳥等。宋代更有小動物表演的烏龜踢弄”、教飛禽蟲蟻”等。現代一些國家把雜技、馴獸和馬術統稱為馬戲”。
1.馬的飼料。
1.草名。車前草。
1.即車前。
1.舊時官員出行時隨從的士卒。
1.馬廄;馬欄。
1.即馬陸。
1.海神名。
2.馬勒;馬嚼子。
1.即馬齒莧。
1.漢司馬相如的簡稱。
1.馬勃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十.馬勃》。
1.馬戲。
1.見"馬?"。
1.菥蓂的別名。即薺。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二.菥蓂》。
1.牡蒿。
1.馬鬃。
1.指辰星。
1.神名。
2.藥草紫參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一.紫參》。
1.熊的一種。也稱棕熊或羆,通稱人熊。身體大,肩部隆起,毛色一般為棕褐色。能爬樹,會游泳,食果菜蟲魚鳥獸等,有時也傷害人畜。掌和肉可食,皮可做褥,膽可入藥。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獸二.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