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嚐”。亦作“甞”。
2.
辨別滋味,吃一點兒試試。
1.出自《詩·小雅·甫田》田畯至喜,攘其左右,嘗其旨否。
2.出自《新嫁娘詞》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3.出自《青春之歌》祖父愛孫女,閨女家有時送來幾個黏餅子、腌雞蛋,他總要留給孫女兒吃,自己只嘗一點點。
3.
食;吃。
1.出自《詩·唐風·鴇羽》王事靡盬,不能蓺稻粱,父母何嘗?
2.出自《捻軍歌謠》送來銀兩窮人用,送來糧食窮人嘗。
4.
試探;試驗。
1.出自《左傳·襄公十八年》諸侯方睦於晉,臣請嘗之。若可,君而繼之;不可,收師而退,可以無害,君亦無辱。
2.出自《新唐書·楊慎矜傳》至聞國忠語,乃喜,且欲嘗帝以取驗。
3.出自《再辭張郡侯修志書》何苦而嘗身于市虎乎!
5.
經歷,身受,嘗受。
1.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晉國,險阻艱難,備嘗之矣!
2.出自《雷雨》罪孽是我造的,苦,也應當我一個人嘗。
6.
通“常”。
1.出自《史記·刺客列傳》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當立;必以子乎,則光真適嗣,當立。”故嘗陰養謀臣以求立。
2.出自《送人游塞》詩雪每先秋降,花嘗近夏生。
3.出自《六客詩·棋客》人間勝敗尋嘗有,一局何勞重嘆嗟。
7.
古代秋祭名。
1.出自《詩·小雅·天保》禴祠烝嘗,于公先王。
2.出自《爾雅·釋天》秋祭曰嘗。
3.出自《春秋繁露·四祭》四祭者,因四時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蒸……嘗者,以七月嘗黍稷也。
8.
泛指祭祀。參見“嘗駒”“嘗醪”。
1.出自《史記·封禪書》乃令祠官進畤犢牢具,色食所勝,而以木禺馬代駒焉。獨五月嘗駒,行親郊用駒。
2.出自《史記·封禪書》陳寶節來祠。其河加有嘗醪。
9.
副詞。曾經。
1.出自《論語·衛靈公》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
2.出自《閑居賦》序岳嘗讀《汲黯傳》。
3.出自《而已集·讀書雜談》我也嘗見想做小說的青年,我買小說法程和文學史來看。
4.出自《紅樓夢》這黛玉嘗聽得母親說,他外祖母家與別人家不同。
1.恰似,好比。
1.致仕;退隱。
2.方言。山區人稱死后葬于山上。
1.恢復青春,變得年輕。
1.回身而射。
2.圍繞而射。
1.猶還愿。
1.復生,再生。
1.回聲。
1.返歸臺省。
2.重新參加省試。
3.返歸省城。
1.猶回師。
2.向回調動的軍隊。
1.轉世,轉生。
2.猶還魂。
1.回頭看。
因被打或受到攻擊而反過來打擊對方打不~ㄧ無~之力。
1.猶自首。
1.舊時一種風俗。在父母壽辰,兒子請和尚念經為父母增壽。
1.北魏至隋行均田制時,男女到達一定年齡計口授與若干畝露田,年老免賦或身亡交還。"還受"指接受和歸還露田。
2.謂受到還報。
1.報書,致信。
2.指答復的信。
3.歸還所借的書。
4.謂生徒對著老師背書。
1.歸還贖罪的錢財。
1.見"還率"。
1.環流之水。
1.營私,謀私。還,通"營"。
1.舊時指出嗣異姓或別支的嗣子仍回本族。
僧尼或出家的道士恢復普通人的身份。
1.歸還田地。
2.田里出產的東西再施用到田里去。
1.回頭看。
1.恢復青春。
1.猶歸途。
1.回到封地。
2.返回大地。
3.開礦之后,用泥土填塞坑洞。
1.猶退回。
1.旋轉玩弄。
1.往來。
2.往來之人。指親朋。
1.回望。
2.環顧,四望。
3.返回的希望。
1.不接觸塵味。
1.竹的一種。其筍味苦,停久則味甘可食。
1.退還征召的文書。
1.返回鄉里。
1.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逃亡地主﹑惡霸所組織的反動武裝。
解放戰爭時期隨國民黨軍隊進攻解放區的地方反動武裝。由從解放區逃亡到國民黨統治區的地主、惡霸等組成。在國民黨軍隊的支持下,對解放區的政權和人民實施反攻倒算◇相繼被殲。
1.《漢書.項籍傳》"羽見秦宮室皆已燒殘,又懷思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顏師古注"言無人見之,不榮顯矣。"后以"還鄉晝錦"謂富貴還歸故鄉,猶如衣錦晝行,以示榮顯。
1.輪流;遞相。
1.見"還香愿"。
1.求神保佑的人實踐對神許下的燒香心愿。
1.歸心。
1.還愿。
1.恢復元氣。
1.回頭走。
1.指反復的形勢。
2.恢復原來形狀。
1.唐玄宗妃楊太真既死于馬嵬坡,帝日夕思之。有道士以少君術求見,言以太真像置于五色帳中,以諸藥作燭,外畫五色花,謂之"還形燭"。黃昏時秉燭入帳,可見人形。
1.稱醉酒后神志恢復正常狀態。
2.死后復生;蘇醒。
1.恢復原姓。
1.佛教指返歸真如的理性。
2.蘇醒;死而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