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馬)叫。
2.
形容詞
聲音啞。
3.
同“咝”。
1.
沙啞。
1.出自《漢書·王莽傳中》莽為人侈口蹶顄,露眼赤精,大聲而嘶。
2.出自《論衡·論死》飲食損減則氣力衰,衰則聲音嘶。
3.出自《南史·張永傳》太極殿前鐘聲嘶,孝武嘗以問永。永答鐘有銅滓,乃扣鐘求其處,鑿而去之,聲遂清越。
4.出自《入伍后·爐邊》八點了罷,街上那個賣春卷的嘶了個嗓子,大聲大氣嚷著,已過了兩次了。
2.
聲音凄楚幽咽。參見“嘶嗌”、“嘶酸”。
1.出自《連州吟》南風嘶舜琯,苦竹動猿音。
3.
特指蟲鳥的鳴聲凄切幽咽。
1.出自《小園賦》聚空倉而雀噪,驚懶婦而蟬嘶。
2.出自《夜泊荊溪》詩小雪已晴蘆葉暗,長波乍急鶴聲嘶。
3.出自《青溪詞》雁南歸兮寒蜩嘶,弄秋水兮挹玻璃。
4.
牲畜鳴叫。亦特指馬鳴。
1.出自《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其日馬牛嘶,新婦入青廬。
2.出自《伏聞游獵》詩馬嘶山谷響,弓寒桑柘鳴。
3.出自《望遠行》詞人欲別,馬頻嘶。
4.出自《春日為王正子作》詩春風嘶叱撥,明月照流蘇。
5.出自《懶蛋牌子》送糞的大車,在大道上穿梭似地來往,人喚馬嘶,鞭子在天空里呼嘯。
5.
猶歌吟。
1.出自《教坊歌兒》詩去年西京寺,眾伶集講筵。能嘶《竹枝詞》,供養繩床禪。
6.
象聲詞。參見“嘶嘶”。
1.出自《淘渠》詩老翁夜行無子攜,眼昏失腳非有擠;明日尋者爾瘦妻,手提幼女哭嘶嘶。
2.出自《新齊諧·木姑娘墳》簾內婦女,堂上賓客,語嘶嘶不可辨。
3.出自《團聚》鳳姑把煙袋拿了來,他就嘶嘶的吸著煙。
1.憂郁不樂貌。
2.微弱貌。
3.謙抑貌。
1.同邑中的姻親。
1.復姓。楚大夫養由基之后,避仇改邑由氏。晉有邑由養真。見□賈執《英賢傳》﹑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
1.邑中的屋宇。
1.縣邑之長。即縣令。
1.縣志,地方志。
1.古代邑里居民的組織制度。
1.《左傳.襄公十七年》"宋皇國父為太宰,為平公筑臺,妨于農收。子罕請俟農功之畢,公弗許。筑者謳曰'澤門之晰,實興我役。邑中之黔,實慰我心。'"杜預注"子罕黑色而居邑中。"宋賢大夫司城子罕膚色黑,家住邑之中,時人呼為"邑中之黔"◇因以"邑中黔"為恤民循吏的典故。
1.縣邑的長官。
1.同邑的人;同鄉。
1.封地的租賦。
1.封地和宗族。
1.見"邑廛"。
1.見"佾舞生"。
1.指樂舞。
1.清代朝廷及文廟舉行慶祀活動時充任樂舞的童生,文的執羽箭,武的執干戚,合樂作舞。又叫"樂舞生",簡稱"佾生"。
1.多言。
1.見"呹肹"。
1.亦作"呹脄"。
2.迅疾散發貌。
1.秦碑名。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時登嶧山所刻,頌贊秦的功德,后有二世詔辭。相傳為李斯篆書。原刻石已佚。
1.嶧山的南坡。借指精美的琴。語本《書.禹貢》"嶧陽孤桐。"
1.嶧山南坡所生的特異梧桐,古代以為是制琴的上好材料。語出《書.禹貢》"羽畎夏翟,嶧陽孤桐。"孔傳"嶧山之陽,特生桐,中琴瑟。"
1.嶧山梧桐制的琴。借指精美的琴。
1.見"嶧陽孤桐"。
1.謂使心情怡悅。
1.歡樂貌。
1.怡悅。
1.據《易》理卜筮之術。
1.傳說中的鼠名。
1.改變初衷。
1.更換儲君。
1.《周易》的組成部分。對《經》而言,故曰《傳》。亦稱《十翼》。包括《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系辭》上下篇﹑《文言》﹑《序卦》﹑《說卦》﹑《雜卦》。《史記》稱《易大傳》。是儒家學者對古代占筮用書《周易》所作的各種解釋。舊傳孔子所作,不足信。大抵是戰國末期或秦漢之間的作品。
1.更換朝代。
1.《周易》之道。
2.謂互易其處境。
1.互換所處的地位。
2.交換土地。
1.改變既定的天命。
1.改正補充;更換。
1.改革,變革。
1.帝王更改年號。
1.交換;更換。
1.平易簡約。
2.謂寬和﹐不固執。
1.季節變換。
2.改變氣節操守。
1.猶容易。
1.根據《易》理占卜。
1.猶易子而食。口,丁口。
1.平易和樂。
1.《易》的義理。
1.平易良善。
1.同"易良"。
2.諒,通"良"。
1.輕率怠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