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捎帶,順便帶東西或傳話。
1.
見“撟捎”。選取。
1.出自《方言》撟捎,選也。自關而西秦晉之間,凡取物之上,謂之撟捎。
2.出自《新方言·釋言》《方言》:“撟捎,選也。”……今江浙皆謂物之上選者為捎貨。
2.
拂;掠。
1.出自《上林賦》拂翳鳥,捎鳳凰。
2.出自《籠鷹詞》云披霧裂虹霓斷,霹靂掣電捎平岡。
3.出自《合汗衫》風捎得手倦抬,凍餓死怎掙揣。
4.出自《紅樓夢》這個臉上,是前日打圍,在鐵網山教兔鶻捎一翅膀。
3.
殺;芟。
1.出自《文選·張衡〈東京賦〉》捎魑魅。
2.出自《史記·龜策列傳褚少孫論》天清靜無風,以夜捎兔絲去之。
3.出自《野田黃雀行》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
4.
捎帶;順帶。
1.出自《東墻記》我臨來時,他又與了個簡帖來捎與姐姐哩。
2.出自《水滸傳》先父臨終之日,留下這些東西,教寄與哥哥做遺念;為因無心腹之人,不曾捎來。
3.出自《老殘游記》我要寄封信給劉大哥,托你捎去罷。
4.出自《宋老大進城》社里營生那么忙,有事我還給你捎辦不了?
5.
放置,安放。
1.出自《水滸傳》打拴了三五個包箱,捎在車兒上。
6.
象聲詞。
1.出自《文選·王褒〈洞簫賦〉》撹搜?捎,逍遙踴躍,若壞頹兮。
2.出自《詠馬鞭》把向空中捎一聲,良馬有心日馳千。
1.咬牙碎齒。形容憤慨之狀。
1.猶言吃喝;飲用。
1.形容仇恨至極。
1.形容極其憤恨。
1.漢時勸酒之詞。
1.指生活費;口糧。
1.即嚼子。
1.猶飲酒。
1.猶嚼蛆。
1.即嚼子。
1.比喻無味。
1.剝削人民。
1.晉葛洪《神仙傳.班孟》"班孟者,不知何許人……又能吞墨,舒紙著前,嚼墨噴之(紙),皆成文字,滿紙各有意義。"后用以稱善為文者。
1.絮聒,嘮叨。
1.咬嚙。
1.見"嚼嚙"。
1.胡說,瞎說。
①信口胡說;搬弄是非 有意見當面提,別在背后~。②無謂地爭辯沒工夫跟你~。‖也說嚼舌頭(jiáoshé·tou)、嚼舌根(jiáoshé·gen)。
1.同"嚼舌"。
2.猶閑聊。
1.同"嚼舌"。
1.猶吃喝。
2.咬食。
1.以蔬菜為食。形容飲食粗劣。
1.胡說。
1.說話斬截。
1.指經得起咀嚼的厚味。
1.咀嚼吞食。
1.咀嚼品味。
1.猶嚼舌。搬弄是非;胡扯。
1.同"嚼牙"。
1.同"嚼牙"。
1.亦作"嚼咽"。
2.咀嚼吞咽。
1.胡言誣賴。
1.謂調弄音律。借指吟詩作賦。
1.胡編亂造。
1.謂調弄音律。
1.驚異。
1.驚懼四顧貌。
2.急切貌。
3.疾視貌。
1.借指學宮。
1.《后漢書.馬援傳》"援據鞍顧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鑠哉,是翁也!'"矍鑠,形容老人精神健旺。時援年已逾六十◇以"矍鑠翁"為馬援的代稱。
2.借指六十歲以上而精神健旺的老人。
1.驚動貌。
1.借指學宮。
1.封鎖關閉。
1.關鎖。
1.封鎖包圍。
1.鎖和鑰匙。喻關鎖。
1.炬火,小火。
1.駕車之具。觼,有舌之環;軜,兩驂內側的轡繩。觼用以系軜,因稱。《詩.秦風.小戎》"龍盾之合,鋈以觼軜。"朱熹集傳"觼,環之有舌者。軜,驂內轡也。置觼于軾前以系軜,故謂之觼軜。亦消沃白金以為飾也。"一說謂觼和枘。軜,通"枘"。高亨今注"觼,有舌的環。軜,當借為枘,橛柱,或圓或方,似現在的釘子。鋈以觼枘,是說白銅的觼和枘。古代貴族的龍盾上加個白銅環,環有舌鉗入盾上。車箱裹釘上白銅橛柱,盾就掛在上面。"
1.驚貌;驚懼貌。
1.謂鳥獸以爪翅獵物。
2.引申指擒拿。
3.攫取﹐掠奪。
1.盜取﹐竊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