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燒火用的草木。
2.
形容詞
〈方〉干瘦;不松軟;纖維多,不易嚼爛。
3.
形容詞
質量差;水平低;不高明。
4.
名詞
(Chái)姓。
1.
小木散材。亦指作燃料的木柴。
1.出自《禮記·月令》〔季冬之月〕乃命四監收秩薪柴。
2.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欒枝使輿曳柴而偽遁。
3.出自《順宗實錄二》嘗有農夫以驢負柴至城賣,遇宦者稱宮市取之,才與絹數尺。
4.出自《青春之歌》她除了種地之外,一有空就扛著斧頭上山去打柴。
2.
枯枝,老木。
1.出自《楚辭·劉向〈九嘆·愍命〉》樹枳棘與薪柴。
2.出自《太玄·勤》柴不卻。
3.
燒柴祭天。
1.出自《書·舜典》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柴。
2.出自《后漢書·祭祀志上》皇帝唯慎《河圖》、《雒書》正文,是月辛卯,柴,登封泰山。
3.出自《新唐書·蕭銑傳》於是筑壇城南,柴上帝,自稱梁王。
4.
代指棍棒、刑杖。
1.出自《醉翁談錄·斷人冒稱進士》冒稱進士,且請吃柴。
2.出自《張協狀元》〔凈〕我討柴!〔生末〕要廝打只得請退。
3.出自《事林廣記·綺談市語·拾遺門》遭杖,柴、批袞。
4.出自《虎頭牌》打的你哭啼啼,濕肉伴乾柴。
5.
方言。干瘦,亦指貧困。
1.出自《吃主兒·給張奶奶“挑壽”》如果把所有的肥肉都去掉,雖然做出的湯也很鮮,那肉可就顯得柴了。
2.出自如:這個小孩兒太柴了。
6.
姓。漢有棘蒲侯柴武。見《漢書·濟北王興居傳》。
1.出自《廣韻?佳韻》柴,姓。
1.籌邊之心。
2.邊人思鄉之情。
1.偏信。
2.邊地的書信。唐長孫佐輔有《答邊信》詩。
1.邊境上的爭端。
1.見"邊需"。
1.亦作"邊須"。
2.守衛邊疆所需要的物資和器材。
1.即邊糧。
1.見"邊涯"。
1.亦作"邊崖"。
2.邊際;邊緣。
1.邊境上的戒嚴措施。
邊緣①~地帶。
1.銷往邊地之鹽。
1.邊防要地。
2.邊地要職。
3.邊地要事。
1.猶邊地。
1.指睦鄰友好的外交事業。
1.指戍邊人員穿的衣服。
1.邊境地區的少數民族。
1.守邊防敵的意見﹑謀策『王符《潛夫論》有《邊議》篇。
1.邊地的徭役。
2.邊境戰事。
1.猶邊城。泛指邊境地區。
1.邊地的驛道。
2.邊地的驛館。
1.邊疆;邊地。
口腔中間通路阻塞,氣流從舌頭的邊上通過而發出的輔音。如普通話語音的l。
1.猶邊際。
1.舊時官府發給鹽商﹑茶商等在邊地經商的憑證。
1.守邊軍隊。
1.邊防費用。
2.謂任用于邊疆。
1.對邊防情況的憂慮。
1.猶邊陲。
1.游歷邊地。
1.筍的別名。見宋陶谷《清異錄.竹木》。
1.鳊魚。
1.亦作"邉隅"。
2.猶邊境。
3.邊緣。
1.邊釁,邊患。
2.邊隅,邊疆。
1.邊地;邊疆。
1.邊疆,邊地。
2.猶邊緣。
1.竹篙和船槳。
1.豎竿的影子。
1.古代儀仗中所用的旗飾。
1.即甘蔗。
竹竿,截取竹子的主干而成。
1.即下疳。指性病。
1.病名。指小兒面黃肌瘦﹐肚腹膨大﹐時發潮熱﹐心煩口渴﹐精神萎靡﹐尿如米泔﹐食欲減退或嗜異食的病癥。多因斷奶后飲食失調﹐脾胃損傷或蟲積所致。
1.蓬亂的胡須。
1.毛發蓬亂貌。
1.猶皯黣。
1.皮膚黧黑。
1.作飼料的禾莖雜草。
某些植物的莖高粱~。
1.傣族人拜佛的集會。
來不及船七點開,動身晚了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