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河流匯合的地方,河流彎曲的地方。
1.
河流會合或彎曲的地方。
1.出自《書·禹貢》東過洛汭。
2.出自《與陳伯之書》中軍臨川殿下,明德茂親,揔茲戎重,吊民洛汭,伐罪秦中。
3.出自《資治通鑒·晉愍帝建興二年》漢中山王曜、趙染寇長安。六月,曜屯渭汭,染屯新豐。
4.出自《哭歸高士》詩中年共墨衰,出入三江汭。
2.
水濱。
1.出自《穆天子傳》?伯絮觴天子于澡澤之上,??多之汭。
2.出自《孫子·行軍》水內乃汭也,誤為內耳。
3.出自《西陵遇風獻康樂》詩昨發浦陽汭,今宿浙江湄。
3.
水流之北。
1.出自《書·禹貢》弱水既西,涇屬渭汭。
4.
水名。在山西省永濟縣境,西流注于黃河。傳說為舜納媯汭二妃處。
1.出自《水經注·河水四》﹝蒲坂歷山﹞有舜井,媯汭二水出焉。
5.
水名。在江西省鉛山縣境,為上饒江支流。參閱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江西三·廣信府》。
1.出自《讀史方輿紀要?江西三?廣信府》汭川,(鉛山)縣西三十里……汭川去三洞不還,洞有兩小溪,合流入川。流下五里,謂之汭口,西北入上饒江。
6.
水名。涇水支流。發源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縣南,至甘肅省涇川縣流入涇水。
1.出自《周禮·夏官·職方氏》其川涇汭。
1.對美貌婦女的輕蔑之詞。意謂姣好容顏不過傅粉骷髏而已。
1.舊俗稱駙馬為粉侯,因推稱其兄弟為粉昆。
1.傅粉郎君。三國魏何晏美儀容,面如傅粉,尚魏公主,封列侯,人稱粉侯,亦稱粉郎。見《三國志.魏志.何晏傳》﹑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用作心愛郎君的愛稱。
1.舊稱女子之淚。
1.見"粉荔枝"。
1.亦作"粉荔"。
2.唐代洛陽人家正旦以粉制成荔枝狀作為節日食品。
一種白色的一面光的紙,比較薄,半透明,可以蒙在字畫上描摹。
1.指婦女搽過粉的臉。
2.指戲曲中面涂白粉的臉譜,一般為扮演奸佞的凈角。
1.極言粉碎。
1.粉,白粉;綠,黛墨。均婦女化妝用品。
1.古代貴族禮服上的白色米形繡文。《書.益稷》"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繪);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孔穎達疏引鄭玄曰"粉米,白米也。"蔡沈集傳"粉米,白米,取其養也。"一說,粉米為二物。孔傳"粉,若粟冰;米,若聚米。"
2.指花粉。
1.擦鏡之物。舊時以銅為鏡,用綿蘸粉摩拭,使之光亮。
2.猶白絮。
1.傅粉的臉。亦謂面顏白晳,有如傅粉。
2.借指美人。
1.謂面上敷粉頭上搽油,極意修飾,至于浮艷。
1.白臉紅唇。有時形容面顏姣美。
(~兒)極細的顆粒;細屑金屬~ㄧ研成~。
1.婦女化妝用的白粉與黛墨。
2.繪畫用的白粉與黑墨。泛指繪畫顏料。
3.借指圖畫。
4.引申為作畫。
5.演員化妝用的白粉與黑墨。 6.借指戲劇。 7.白和黑。 8.指區分黑白;分辨清楚。 9.猶粉飾,掩蓋真相。
化裝上臺演戲。今多比喻登上政治舞臺(含譏諷意)。
白色的水牌。
(~兒)用綠豆、白薯等的淀粉制成的片狀的食品。
1.敷粉時用來蘸粉拍臉之物。
撲粉的用具,多用棉質物制成。
芡粉加水攪拌而成的糊狀物,供做菜時勾芡用。
1.喻女子容顏美好。借指美女。
2.白色。
3.指粉紅色。常用以形容有關艷情的事件。
4.粉飾;裝飾。
土壤中介于沙與黏土之間的細顆粒,捏在手中像面粉,細膩而不粘手‖粉沙的土壤保水能力好,適于種植馬鈴薯、花生等。
1.犧牲性命。
1.見"粉身碎骨"。
身體粉碎(多指為了某種目的而喪生)。
1.尚書省的別稱。《太平御覽》卷二一五引漢應劭《漢官儀》"省皆胡粉涂畫古賢人烈女,郎握蘭含香,趣走丹墀奏事。"世因稱尚書省為"粉省"。
1.粉制的食品。
涂飾表面,掩蓋污點或缺點~門面 ㄧ~太平。
1.謂涂飾外表,掩蓋實情,把混亂腐敗的局面,裝點成太平盛世的樣子。
1.即粉省。尚書省的別稱。
①用白堊等涂抹墻壁等房屋~一新。②〈方〉在建筑物的表面抹上泥、石灰、水泥等材料,有時再刷上灰漿或做出各種花紋。③〈方〉抹在建筑物表面的保護層。
用綠豆等的淀粉制成的線狀的食品。
①碎成粉末~性骨折 ㄧ茶杯摔得~。②使粉碎~機ㄧ~礦石。③使徹底失敗或毀滅~敵人的進攻。
1.嬌美的姿容。
1.傅有白粉的前額。題,額頭。
1.妓女。
2.戲曲中凈角一種,以粉涂面扮演奸佞人物。如京劇《空城計》之司馬懿﹑《打嚴嵩》之嚴嵩等。
1.畫圖。
1.食品名。用糯米制成,外裹芝麻,置油中炸熟,猶今之麻團。
1.女子。多指妓女。
2.指白桃花。
1.竹筍的外殼。
1.尚書省之別稱。闈,宮中小門。
2.唐宋時由尚書省舉行的試進士的考場。闈,舊稱試院。
1.女子梳妝之所。猶言妝次。
1.淫蕩的色情戲。
1.淡紅的云霞。借指粉紅色。
沾著黃、白等顏色粉末的線,裁衣服時用來在衣料上打上線條打~。
1.潔白的絲綿。
2.指柳絮。
3.指絲綿做成的粉撲,用以蘸粉敷面。
1.杭人對胡桃的戲稱。意謂敷粉時含于口中作為楦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