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蚺蛇”。即蟒蛇。
1.
亦作“蚦”。
2.
見“蚺蛇”。
1.出自《山海經·大荒南經》黑水之南,有玄蛇食麈
2.出自《抱樸子·詰鮑》越人之大戰,由乎分蚺蛇之不均;吳楚之交兵,起乎一株之桑葉。
3.出自《嶺表錄異》蚺蛇,大者五六丈,圍四五尺。以次者,亦不下三四丈,圍亦稱是。身有斑文如故錦纈。
4.出自《夷堅丙志·魚肉道人》夜聞林莽戛戛聲,大蚺蛇入穴,繼之者源源不已,蟠繞於旁。
5.出自《嶺南物產圖六十二韻》饑蛟猛取虎,蚺蛇饞吞鹿。
6.出自《答難養生論》蚺蛇珍於越土,中國遇而惡之;黼黻貴於華夏,裸國得而棄之。當其無用,皆中國之蚺蛇,裸國之黼黻也。
3.
魏晉間西部少數民族名。
1.出自《三國志·魏志·東夷倭傳論》魏世匈奴遂衰,更有烏丸、鮮卑,爰及東夷,使譯時通,記述隨事,豈常也哉
肝和腸,多用于比喻~欲裂ㄧ痛斷~。
形容非常悲痛。
①比喻真誠的心~相照。②比喻勇氣、血性~過人。
1.猶言肝膽楚越→地在北﹐越地在南﹐喻遠隔。肝膽﹐喻近。
1.猶言披肝瀝膽。比喻極盡忠誠。
比喻以真心相見。
1.謂以赤誠之心待人。
指供食用的豬、牛、羊等動物的肝臟。
〈方〉形容非腸怕。
1.肝與肺。泛指人體內部的器官。
2.比喻內心。
1.中醫指有頭暈﹑頭痛﹑耳鳴﹑心煩﹑口角?斜﹑手足抽搐等癥狀的病。
1.比喻真心誠意。
1.亦作"肝膈"。
2.猶肺腑。比喻內心。
1.見"肝鬲"。
1.即肝臟。
1.猶內心。
指容易急躁的情緒;怒氣動~ㄧ~旺。
1.中醫稱肝臟。
1.方言。肝火。
1.病名。病發時狀如癲癇。
1.中醫五勞之一。指肝臟虛損日久﹐留連不愈。
1.古膳食八珍之一。以網油蒙于肝上﹐烤炙而成。
1.比喻真心誠意。
1.中醫指肝臟的脈象。
1.即肝。中醫以五行之說釋五臟﹐肝屬木﹐故稱。
1.肝與腦﹐借指身體或生命。
原指戰亂中慘死,后用來表示犧牲生命。
1.比喻內心。
①中醫指有兩肋脹痛、嘔吐、腹瀉等癥狀的病。②容易發怒的心理狀態。
1.猶心思。
1.見"肝俞"。
1.人或高等動物體內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質。肝臟內含量最多﹐肺﹑腎﹑腸等也有。
2.抗血凝藥。白色或灰棕色粉末﹐易溶于水。從動物的肝﹑肺中提取制成。主要用于防治血栓形成。
1.形容戰斗激烈殘酷﹑尸橫遍野。
1.即糖原。有機化合物。是一種多糖類﹐白色粉末﹐有甜味。存在于動物體內﹐肝臟中最多﹐是動物能量的來源。
1.也叫肝胵。一種寄生蟲。身體扁平﹐前端尖﹐雌雄同體。常寄生在人體或牛﹑羊等肝臟中。蟲卵由肝臟轉入腸道﹐隨糞便排出﹐遇水孵化﹐然后侵入淡水魚體內。人吃生魚或喝含有幼蟲的水﹐就會感染發病。
1.比喻人的內心。
1.猶言肝腦涂地。
1.比喻赤誠之心。
1.肝臟發炎的病﹐由病毒﹑梅毒螺旋體﹑變形蟲或磷﹑砷等藥物中毒引起。有發熱﹑乏力﹑厭食﹑黃疸﹑肝腫大及肝區疼痛等癥狀。通常說的肝炎指由病毒引起的。
1.中醫學名詞。指肝的某些功能活動方面的變化情況。在正常情況下﹐肝陽和肝陰保持相對平衡;如果陰不制陽﹐就會肝陽上亢﹐產生頭痛﹑眩暈﹑易怒﹑耳鳴﹑失眠等癥狀。
1.中醫學名詞。中醫認為肝臟有陽氣﹐稱肝陽;有陰血與陰液﹐稱肝陰。二者相互為用﹐保持陰陽協調。
1.也稱肝硬變。肝臟因慢性病變引起纖維組織增生﹐以致質地變硬﹐成為肝硬化。
1.亦作"肝腧"。
2.人體經穴名。屬足太陽膀胱經﹐為肝的背俞穴。本穴內應肝臟﹐為肝氣壓在背部輸注﹑轉輸之處﹐是治療肝病的要穴﹐故名。
1.古代傳說中的神名。
1.肝氣郁結的簡稱。中醫指一種關于肝臟的疾病﹐有頭暈﹑目眩﹑胸悶﹑脅痛﹑噯氣﹑嘔吐等癥狀。
肝。
1.石名。
1.見"坩堝"。
1.方言。瓷土。
1.盛滿;充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