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
2.
名詞
(Qiáo)姓。
3.
形容詞
形狀如橋梁的。
1.
亦作“槗”。
2.
架橋。
1.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西至沫、若水,南至牂柯為徼,通零關道,橋孫水以通邛都。
2.出自《石渠記》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橋其上。
3.出自《徐霞客游記·粵西游日記一》有水南自打狗嶺來會,亦橋其上。
3.
器物上的橫梁。
1.出自《儀禮·士昏禮》笲緇被??里,加于橋。
4.
木名。參見“橋梓”。
1.出自《尚書大傳·梓材》南山之陽有木名橋,南山之陰有木名梓。
2.出自《秋風》詩不植松與橋,奈彼艾蕭?
5.
通“喬”。高。參見“橋松”。
1.出自《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其橋,大人也,常以皓皓,是以眉壽。
6.
通“槁”。干枯。參見“橋死”。
1.出自《呂氏春秋·介立》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橋死于中野。
7.
古國名。
1.出自《墨子·魯問》楚之南,有啖人之國者橋,其國之長子生,則鮮而食之,謂之宜弟。
8.
姓。春秋魯有橋庇。見《漢書·儒林傳序》。
9.
橋梁。架在水上或空中以便通行的建筑物。
1.出自《墨子·備城門》斷城以板橋,邪穿外,以板次之。
2.出自《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五十年﹞初作河橋。
3.出自《清平樂》詞終日行人恣攀折,橋下水流嗚咽。
4.出自《木棉花》這里有一座橋昨天炸壞,還不曾修理完好。
10.
指如橋之物。
1.出自《胡笳十八拍》詩幾回拋鞚抱鞍橋,往往驚墮馬蹄下。
1.愿望;希望。
2.指愿意去的地方。
1.所處或所到之地。
2.指存在的地方。
3.到處,處處。
4.處所,地方。
5.謂居其位。亦指居其位者。
1.人或事物所處的地方。
1.所去的地方。
1.所知道的;知道。
2.相識的人;要好的人。
1.佛教語。又稱智障。謂以法執為主的煩惱障礙。為二障(另一為煩惱障)之一。
1.所任的職務。
1.所居之地。
2.所到之地。
1.所致,使其然。
2.結局。
1.達到的;得到的。
1.所寄居的主人。
2.主管的地方。
1.自己隸屬的。
2.隸屬之下的;統屬之下的。
1.謂養以為子。
1.由來;來源。
1.所做的事情。
1.波斯語surn?的譯音。或譯為"蘇爾奈"﹑"瑣?"﹑"嗩拿"﹑"唆吶"﹑"鎖吶"。簧管樂器。金元時由波斯﹑阿拉伯一帶傳入我國。常用者有八孔。
1.尋求瑕疵。
1.探求辨別。
1.亦作"索?"。
2.面條。
1.催討欠債。
1.猶索居。
1.探求事物的規律。
2.用鋼索牽引的一種架空的通道。
1.求斗的公雞。常用以比喻橫暴兇狠的人。
1.討取食物。
1.猶素放。白白放過;隨便釋放。
保加利亞首都和最大城市。人口約120萬(1994年)。全國最大工業中心,以機械制造、冶金、鋼鐵等為主。鐵路、公路、航空樞紐,向為中歐到西亞的交通要沖。多街心公園。南郊維托沙山等處風景優美,為旅游療養勝地。
保加利亞西部重要盆地。面積約1200平方千米。丘陵起伏,平均海拔550米。首都索非亞所在地。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地區。
1.以綠豆粉或其他豆粉制成的細條狀食物。也稱粉絲﹑線粉。
1.娶妻。
1.古代突厥人稱頭發。
1.見"索垢?疵"。
1.見"索訶世界"。
1.佛教語。即娑婆世界。索訶,梵語sah?的譯音,也譯作"娑婆"。意為"能忍"﹑"堪忍"。索訶世界,又名忍士,系釋迦牟尼所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之總名。
1.尋求志同道合的人。
2.須當。
1.索取賄賂。
1.討價。一般指賣主提出售價。亦用以比喻謀求名位。
1.尋求解釋;探索意義。
1.指能夠理解意義的人。
1.詞牌名。一百零四字,仄韻。宋曹勛自度曲,自注為四時景物須酒之意,故名。
1.孤獨地散處一方。
2.鰥居。
1.指作詩時構思佳句。
2.索取詩句。
1.盡絕。
1.門客,清客。
1.猶竭盡。
1.跟著朋友一起將朋友的仇敵視為仇敵。
到處隨處駐步,皆見美景。
1.跟隨于后。
1.跟隨﹔跟從。
2.跟從者﹔侍從者。
3.追求﹔追逐。
1.見"隨大流"。
1.謂自己無主見而盲目地跟著眾人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