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觸;撞。
2.
同“戧”(qiāng)。
1.
撞;觸;沖。
1.出自《莊子·逍遙游》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于地矣,奚以九萬里而南為?
2.出自《漢書·揚雄傳上》虎豹之凌遽,徒角搶題注。
3.出自《公齋四詠·小松》先愁被??搶,預恐遭蝸病。
4.出自《水滸傳》山邊竹藤里簌簌地響,搶出一條吊桶大小雪花也似蛇來。
5.出自《劉貞婦》詩孺人拜搶首,嚴命不敢受。
6.出自《猛回頭》那孩子口含饅頭,遂跌死了,那婦人心如刀割,亦就搶死在地。
7.出自《故事新編·奔月》誰知道他將要臨近,卻已有一個老婆子……正對著他的馬頭搶過來。
2.
推,搡。
1.出自《燕青博魚》將燕青搶出去,自今日為始,再也不用他了也。
2.出自《看錢奴》這的是雕梁畫棟圣祠堂,又不是錦帳羅幃你的臥房,怎這般廝推廝搶趕我在半壁廂。
3.出自《警世通言·李謫仙醉草嚇蠻書》臣因學淺,被太師批卷不中,高太尉將臣推搶出門。
3.
逆;頂;擋。參見“搶風”。
1.出自《城南歸值大風雪》詩低頭搶朔風,兩眼不敢開。
2.出自《俗言·掉搶》吳楚謂帆上風曰搶。謂借左右使向前也……今舟人曰掉搶是也。
3.出自《兒女英雄傳》他善于使船,專能搶上風,踅順水,水面交起鋒來,他那只船使的如快馬一般。
4.
創傷,傷。
1.出自《贖雞》詩足傷金距縮,頭搶花冠翻。
2.出自《朝散大夫鮑公墓志銘》清卿取小胥所執籌簽削之,瀕運河立,曰“……小縣排設既一應法矣,而公輩誅責不已,吾搶兩目,蹈此水為百姓請命,公能自安乎?”
5.
代替。參見“搶替”。冒名代考。
1.出自《馬鈴瓜》豈有此理,既是冒籍,又是搶替!
6.
書畫技法術語。謂用筆由蹲而斜上急出。
1.出自《上馮使君山水障子》詩筆勾岡勢轉,墨搶燒痕顛。
2.出自《畫論·論三家山水》峰巒渾厚,勢狀雄強,搶筆俱勻,人屋皆質者,范氏之作也。
3.出自《翰林要訣·血法》搶:各有分數,圓蹲直搶,偏蹲側搶,出鋒空搶。
1.了悟,見心明性。
2.明白。
1.佛家語。徹悟;通曉。
2.超脫。
3."了身達命"之略語。謂了悟人生,通達事理。
①用在驚訝、反詰或責備等語氣的句子末尾,表示情況嚴重,沒法收拾(多跟在‘還’的后面)哎呀!這還~!ㄧ如果一跤跌下去,那還~!②不平常;很突出(多見于早期白話)這個人武藝十分~。
1.謂本領高強。
1.最后。
2.語氣助詞,表示十分惋惜。
1.鳥名。即秦吉了。
1.猶言解散休息。
解決;結束(事情)案子已經~ㄧ~了一樁心愿。
1.凈盡。
①結束;了結后來呢,你猜怎樣~?ㄧ事情弄得沒法~ㄧ不知何日~。②解決辦法;長久之計你這病應該趕快治,拖下去不是個~ㄧ在那兒住下去,終久不是~。
1.佛教語。謂凡情滅盡。
2.了結;結束。
3.指置人于死地。
1.料理;辦理。
1.了解,明白。
1.縈回盤曲貌。
2.迂曲難明。
1.了結;收場。
1.即了鳥。
1.結束;結清。
1.林木枝葉在日光下所形成的陰影。
1.兩旁有茂密樹木的道路。
1.林蔭道。
1.林園中的花。
清末海軍將領。福建侯官(今福州)人。福州船政學堂畢業,后赴英國學習海軍。回國后任北洋艦隊經遠艦管帶。在中日黃海戰中,奮勇指揮作戰,擊傷敵艦多艘,后中彈犧牲。
1.山林僻靜之處。
1.山林中的猿。
1.林園。
2.比喻人物聚集的地方。
1.亦作"林于"。
2.竹名。亦泛指竹。
1.見"林箊"。
1.古代掌管山林的官。
散文家,語言學家。福建龍溪(今屬龍海)人。曾留學美國、德國,獲博士學位。1922年回國后任北京大學教授。1936年移居美國,1966年到臺灣。著有長篇小說《京華煙云》、論著《生活的藝術》以及《開明英文讀本》等。有《林語堂文集》。
1.山林田園。亦指園林。
1.古代植林木﹑養禽獸﹑供打獵玩樂的園林。
1.林木;林間隙地。
1.林木與水澤。
2.指隱居的地方。
1.古代占卜術之一種。
1.林木與池沼。
1.山林中的珍品。
1.見"林焌"。
1.猶林立。形容盛多。
1.樹林水洲。指幽深宜于賞玩隱遁之所。
1.林木的根。
1.古樂十二律之一。十二律有六律六呂,林鐘為六呂之一。
2.指農歷六月。
3.鐘名。
1.又名商角。燕樂角聲七調的第七運。
1.林池。
1.樹林。
1.《后漢書·郭太傳》"茅容字季偉,陳留人也。年四十余,耕于野,時與等輩避雨樹下,眾皆夷踞相對,容獨危坐愈恭。林宗行見之而奇其異,遂與同言,因請寓宿。旦日,容殺雞為饌,林宗謂為己設,既而以供其母,自以草蔬與客同飯。林宗起拜之曰'卿賢乎哉!'因勸令學,卒以成德。"后因以"林宗過茅"為典。
1.東漢郭太,字林宗,品學為時人所重,曾途行遇雨,頭巾墊其一角,人爭臚故折巾一角,稱為林宗巾。事見《后漢書·郭太傳》。
1.指東漢郭林宗折巾之事。
1.林隅。
1.山林險阻之地。
1.桑樹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