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吃(飯)。
2.
名詞
飯食。
3.
量詞
一頓飯叫一餐。
1.
亦作“湌”。亦作“飧”。亦作“飡”。亦作“飱”。
2.
給吃,使吃。
1.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右上》子路以其私秩粟為漿飯,要作溝者於五父之衢而餐之。
2.出自《行路難》詩餐君商山之芝,君不肯食,生狐疑。
3.
飯食。
1.出自《古風》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2.出自《光福塘上》詩指點炊煙隔莽蒼,午餐應可寄前莊。
3.出自《昆明游西山》詩人成群,入林中,擺野餐。
4.出自如:西餐;晚餐。
4.
猶聽,聞。
1.出自《文選·王儉〈褚淵碑文〉》餐輿誦於丘里,瞻雅詠於京國。
2.出自《隋書·高祖紀上》四海之廣,百官之富,俱稟大訓,咸餐至道。
3.出自《復李叔則書》向者餐叔則之名,不意其筆力老蒼曲折一至於此。
5.
欣賞,贊美。
1.出自《文選·王儉〈褚淵碑文〉》仰《南風》之高詠,餐東野之秘寶。
2.出自《受恩深》詞細香明艷盡天與。助秀色堪餐,向晚自有真珠露。
6.
受;挨。特指受杖責,挨打。
1.出自《夢溪筆談·謬誤》李獻臣好為雅言……獻臣曰:“不問孫待制。官人餐來未?”其人慚沮而言曰:“不敢仰昧,為三司軍將日,曾吃卻十三。”蓋鄙語謂“遭杖”為餐。
7.
量詞。飲食的頓數。
1.出自《儒林外史》我老漢每日兩餐小菜飯是不少的。
2.出自《中國歌謠資料·農民十二月》毛錢糴米煮,餐餐食麥粥。
3.出自《彷徨·祝?!?/span>這樣悶悶的吃完了一餐飯。
4.出自如:一日三餐。
8.
魚名。即鰷魚。參見“餐魚”。
1.出自《鼠璞·臨安金魚》金鰍時有之,金餐為難得。
9.
吃,吞食。
1.出自《詩·鄭風·狡童》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2.出自《楚辭·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3.出自《逸史·崔潔》陳君曰:“當與足下於裴令公亭飧鲙?!?/p>
4.出自《清平山堂話本·張子房慕道記》口餐珍羞百味。
5.出自《人民文學》夜七時,應商務徐應昶、李孤帆之招,餐于大華。
10.
指喝,飲。
1.出自《小螺庵病榻憶語題詞·哭舍妹》此非吾飲,行當餐瓊液耳。
2.出自豫劇《葉含媽》來來來隨我回大殿,大殿之內把酒餐。
11.
指小食,充饑的點心。參見“餐錢”。
1.出自《漢書·韓信傳》令其裨將傳餐,曰:“今日破趙會食?!?/p>
1.亦作"麄蕤"。
2.指野花。
1.粗糙脆弱。
2.粗大或微弱。
1.下等貨色。
1.亦作"麄生"。
2.粗澀生硬。
1.粗劣的飯菜。
1.亦作"麄使"。
2.指干粗活的人。
1.亦作"麄事"。
2.粗簡的事務。
1.見"麤痚"。
1.見"麤痚"。
1.粗略概括。
1.一種最重的喪服。用最粗的麻布制成。
1.亦作"麄俗"。
2.粗野庸俗。
3.指詩文粗鄙通俗。
1.亦作"麄通"。
2.略微懂得一些。
1.粗鄙。
1.粗糙而有裂痕。
1.簡陋的房子。
1.粗率動武。
1.亦作"麄物"。
2.粗陋的物品。
1.佛教語。謂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總稱"麤相"。
1.亦作"麤疏"。亦作"麤踈"。亦作"麄痚"。亦作"麄踈"。亦作"麄疏"。
2.粗忽疏慢。
3.粗糙;不精密。
4.謂才識疏略寡陋。
5.形容聲音粗沉而不連續。
1.亦作"麄屑"。
2.粗大的屑粒。
1.遠行。
1.謂不清晰的物形,僅具輪廓。
1.粗獷雄健。
1.粗糙的麻繩。
1.粗惡的話;粗俗的話。
1.亦作"麄衣"。
2.粗布衣服。
1.亦作"麄易"。
2.粗魯輕率。
1.亦作"麄硬"。
2.粗大而又不靈便。
3.粗糙僵硬。
1.指武將被任用。
1.亦作"麄奘"。
2.又粗又大。
1.粗米稠粥。
1.略知。
1.赤誠的心。
2.即丹田。
1.朱砂。
1.亦作"丹歌"。
2.鶴的別稱。
1.見"丹哥"。
1.宮殿中的樓閣。
2.指中書省官署。
1.朱汞,指煉丹者從朱砂中提煉出來的丹藥。
1.朱筆。
2.泛指筆。
1.虱的別名。
1.點校書籍,評定次第。
1.紅旗。
1.赤色的火焰。
2.煉丹之火。
1.丹砂之屬。
1.同"丹雘"。
1.亦作"丹雞"。
2.古俗盟誓和祭祀所用的赤毛雄雞。
3.借指誓約。
1.內丹家以水火坎離為修煉之根本。心屬火為離,腎屬水為坎。因稱心﹑腎為丹基。
2.指赤誠之心。
1.發紅的臉頰。
1.赤色的欄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