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指菩薩,(–sà)梵語音譯“菩提薩埵(duǒ)”的省稱。佛教中指地位僅次于佛的人,泛指佛和某些神。
2.
名詞
見下。〖菩薩〗。比喻心腸慈善的人。
1.
見“菩提”。佛教名詞。梵文Bodhi的音譯。意譯“覺”、“智”、“道”等。佛教用以指豁然徹悟的境界,又指覺悟的智慧和覺悟的途徑。
1.出自《百喻經·駝甕俱失喻》凡夫愚人,亦復如是,希心菩提,志求三乘。
2.出自《大唐西域記·婆羅痆斯國》太子六年苦行,未證菩提。
3.出自《金蓮記·郊遇》堪笑世人懵懂,不識菩提路徑。
2.
見“菩提”。樹名。即菩提樹。參見“菩提樹”。
1.出自《封氏聞見記·蜀無兔鴿》娑婆樹一名菩提,葉似白楊,摩伽陀那國所獻也。
2.出自《潑水節·孔雀舞》你營巢吧,公社禮堂前面,是一棵枝葉茂盛的菩提。
3.
見“菩薩”。指人們崇拜的神靈偶像。
1.出自《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只有兩個小菩薩名“包公老爺”者,被一個老年農民搶去了,他說:"莫造孽!"。
4.
見“菩薩”。比喻心腸仁慈的人。
1.出自《紅樓夢》他們瞅著大奶奶是個菩薩,姑娘又是靦腆小姐,固然是托懶來混。
2.出自《老殘游記》兩位老爺菩薩,救命恩人,舍得花銀子把我救出火坑。
3.出自《克農同志二三事》你得認清這個時期,這個地方,和菩薩要打交道,和惡鬼也要打交道。
5.
見“菩薩”。佛教名詞。梵文菩提薩埵(Bodhi-sattva)之省,原為釋迦牟尼修行而未成佛時的稱號,后泛用為對大乘思想的實行者的稱呼。
1.出自《洛陽伽藍記·昭儀尼寺》并有二菩薩,趺上銘云:“晉太始二年五月十五日侍中中書監荀勖造。”
2.出自《朝野僉載》鼎曰:“如來螺髻,菩薩寶首,若能修道,何必剃除。”
1.欣賞玩味。
1.獎賞的憑證。
1.晉陶潛《移居》詩之一"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后以"賞奇析疑"謂欣賞奇文而析其疑義。
1.賞識投合;傾慕知心。
1.賞給錢財。
2.賞賜的錢。
1.謂贊賞潛隱的品性。
1.獎賞。
1.賞賜獎勉。
1.謂賞賜善人善事,懲罰惡人惡事。
1.見"賞善罰惡"。
1.犒賞。
認識到別人的才能或作品等的價值而給予重視或贊揚少峻名節,好人倫,多所賞識。
1.賜世人以恩惠。
1.賞心快樂的事。
1.賞心適情。
1.請對方收受禮物的敬詞。
1.受賞者中功推第一的人。
1.欣然談論。
1.指禮物。
1.見"賞嘆"。
1.古代對有功者賞賜的田。
1.觀賞眺望。
1.懸賞的告示。
1.謂獎賞和自己的意見相同的,懲吠自己的意見不同的。
對景物、古董、藝術等欣賞玩味有恁樣好花,如何空過?須把酒來賞玩。
1.欣賞眺望。
1.欣賞品味。
1.賞心慰人的事物。
1.慶賞端午節。
1.賞奇析疑。
2.欣賞分析。
1.賞賜。
1.賞識親近。
1.猶賞善罰惡。
1.尊崇并重用賢能之士。賞,通"尚"。
1.賞賜的款項。
1.歡笑,喜笑。
1.心意歡樂。
2.謂娛悅心志。
1.歡暢的心情和快樂的事情。
1.亭名。在今江蘇省南京市。為宋代的金陵勝跡。
因看到美好的東西而心情歡暢小時候在農村,二八月看巧云,是一件賞心悅目的快事。
1.品嘗應時新鮮物品。賞,通"嘗"。
1.謂該賞一定賞,該罰一定罰。
1.同"賞罰分明"。
1.歡欣,愉悅。
1.猶賞罰。
2.敬詞。古代小民稱官長施加于自己的刑罰。
1.獎賞﹑撫恤。
1.賞賜有功勛的人。
1.賞賜延及于后代。意謂恩蔭官員的后嗣。語本《書.大禹謨》"罰弗及嗣,賞延于世。"孔傳"延,及也。"
2.引領觀賞。
1.光臨赴宴。
1.探求精微深奧之道。
2.精當,精微。
3.指精微玄妙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