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很快地大略看一下。
1.
視;目光掠過。
1.出自《淮南子·說林訓》鱉無耳而目不可以瞥,精於明也。
2.出自《牡丹亭·聞喜》聲息兒恁怔忡,把門兒偷瞥。
3.出自《黎明的河邊·黨員登記表》她覺得老趙的回頭一瞥,可能是暗示在場園屋里還有什么沒有辦理完的事情。
2.
暫現,很快地出現一下。
1.出自《河陽縣作詩》颎如槁石火,瞥若截道飆。
2.出自《傳奇·昆侖奴》唐勒遂持匕首,飛出高垣,瞥若翅翎,疾同鷹隼。
3.出自《逍遙樂·春日行樂》套曲無數鶯聲花外瞥,恰便似弦管相協。
3.
突然;倏忽。
1.出自《唐國史補》勉(李勉)因話言,言未畢,梁上有人瞥下曰:“我幾誤殺長者!”乃去。
2.出自《玉樓春·戲賦云山》詞西風瞥起云橫度,忽見東南天一柱。
3.出自《聊齋志異·促織》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雞瞥來,逕進以啄。
4.
通“撆”。搏擊。
1.出自《讀書雜志馀編下〈文選·思玄賦〉》以瞥為瞥見之瞥,非也。瞥,讀為撆。撆,擊也……字或作撇。作瞥者,借字耳。
1.土地燒焦。形容極其干旱。燋,通"焦"。
1.灼熱。
1.燒焦。燋,通"焦"。
1.聲音急促。燋,通"噍"。
1.燒焦。燋,通"焦"。
1.灼熱而熔化。
1.著急﹑害怕。燋,通"焦"。
1.含燋毒之銅。
1.同"焦頭爛額"。
1.燒盡。
1.同"焦尾"。
2.琴名。
1.憂慮,著急。燋,通"焦"。
1.熱煙。
1.凋零摧折。燋,通"憔"。
1.焦急戰栗。燋,通"焦"。
1.燒焦﹑摧折。
1.燒焦的種子。燋,通"焦"。
1.火炬。
1.燒焦的燈芯。燋,通"焦"。
1.燒焦。燋,通"焦"。
1.即銀礦砂。
1.海中巖石邊緣地帶。借喻人生險途。
1.高聳貌。
1.即池鷺。
1.謂鵁鶄之子銜其母翅而飛。
1.指鷦明鳥羽上的金光。
1.鳥名。鵓鴣。
1.鳥名。形小,體長約三寸。羽毛赤褐色,略有黑褐色斑點。尾羽短,略向上翹。以昆蟲為主要食物。常取茅葦毛毳為巢,大如雞卵,系以麻發﹐于一側開孔出入,甚精巧,故俗稱巧婦鳥。又名黃脰鳥﹑桃雀﹑桑飛等。
2.此鳥形微處卑,因用以比喻弱小者或易于自足者。
1.謂鷦鷯以一枝棲身。比喻聊可安身之處。
1.焦螟與蚊蟲。比喻極微小的東西。鷦﹐通"焦"。
1.《莊子.逍遙游》"鷯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后遂以"鷦枝"比喻聊可自慰的處境。
1.蟬的一種。
1.焦螟。傳說中一種微蟲名。
1.傳說中巨獸。
1.一種溫器。三足有柄﹐用以煮物。
1.古方士導引之術。謂屈頸如鷮鳥之引氣呼吸,故稱。
〈方〉角落。指偏僻的地方。
1.競相奔走。多指為名利而爭競。
1.腳本。
1.《書.泰誓中》"百姓懔懔,若崩厥角。"孔傳"言民畏紂之虐,危懼不安,若崩摧其角,無所容頭。"孔穎達疏"以畜獸為喻。民之怖懼,若似畜獸崩摧其頭角然。"后因以"角崩"謂以頭叩地。
1.即角柶。匕,羹匙。
1.少婢。束發如角,故稱。
1.興兵。
1.考量才能。
1.斜砍。
1.鴟鵂的別名。其狀如鴟,頭有毛角,故稱。又稱貓頭鷹。
1.角逐爭持。
1.犀角與象齒。
2.比喻珍奇的寶物。
1.指有角的獸類。
1.特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