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同“襻”。
2.
用線、繩等纏繞,使分開的東西連在一起。
1.出自《金史·輿服志中》后有納言,上有金蟬鑻金兩博鬢。
2.出自《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升打靈藥封罐口法》入藥畢,蓋鐵盞,用鐵絲鑻畢。
3.
器物上用來系結的帶狀物。
1.出自《東軒筆錄》林洙少服苣勝,晚年發熱多煩躁,知壽州日,夏夜露臥於堂下,為皷角匠以鐵連鑻擊殺之。
1.大的聲響。
古指攔路搶劫的強盜。因搶劫前先放出響箭而得名這帶常有響馬出沒。
1.向往,仰慕。
1.清代農民軍"捻子"首領的稱謂。
1.鐃﹑鈸﹑鑼﹑鼓等打擊樂器的統稱。
1.猶言晴朗高爽。
1.古琴名。
1.形容沙沙的輕響聲。
1.聲音。
1.擊以發聲的石器。
2.巨石名。在今江西省南豐縣城東。
1.響拓。榻,用同"搨"。
1.食品名。
1.精煉的鐵。亦指用以敲擊發響的精鐵。
1.一種合金。由銅﹑鉛﹑錫按一定比例混合煉成??芍茦菲?。
1.磕頭時額頭觸地作聲,稱為"響頭"。
2.指頭部與他物相撞發聲。
1.見"響拓"。
爬行綱,蝰科。生活在美洲大陸的一種毒蛇。體長可達2米。身體黃綠色,有黑褐色菱形斑紋。尾端有角質環,擺動時會發出響聲,故名。眼和鼻孔間有頰窩,能測知周圍溫血動物的位置。以野兔和鼠類為食,也吃小鳥、蜥蜴等。
1.犀牛角所制的棒槌,擊物能應聲回響。
1.同"響像"。
1.依稀;隱約。
2.聲音容貌。常指死者。
1.猶響應。
1.指女子的步履聲。
1.春秋時吳王宮中的廊名。遺址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西靈巖山。
1.落葉喬木。幼樹樹皮光滑,青白色。老樹樹皮有裂溝。葉子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邊緣的波狀的齒。木材白色,可供建筑,也用來造船﹑制紙等。
1.舊時銀元的俗稱。
1.音響悠揚。
2.比喻文氣奔放。
1.語音學上指元音(如a﹑e﹑o)和樂音成分占優勢的輔音(如m,n,l)。有時專指樂音成分占優勢的輔音。
回聲相應。表示對某種號召或倡議應和或贊同響應號召|天下云集而響應。
1.碰擊時能發聲響的玉石。
1.應聲而至;響應歸附。
1.響聲振動。
1.響聲震動。
2.驚懼;騷亂。
1.指詩詞中讀音響亮﹑形象鮮明的字眼。
1.古樂器名。
1.亦作"餫邊"。
2.以錢糧供給邊防軍。
1.亦作"饟漕"。
2.指運送官﹑軍食用的糧食。
1.饋贈,酬報。
1.亦作"饟道"。
2.運軍糧的道路。
1.給飯。
2.往田地里送飯。
1.指軍費。
1.亦作"餫給"。
2.給養。
3.給予食糧,供給生活所需。
1.亦作"餫軍"。
2.給軍隊發糧餉。
1.盛放饋送酒食的容器。
1.以食物款待客人。
1.薪餉。
1.見"餉饋"。
1.饋食慰勞。
1.送軍糧。
1.供軍隊食用之米。
1.亦作"饟幕"。
2.糧官的幕府。